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黎语的“女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前音节主要是阴性前加成分pai-或mu(i)-,后音节主要是-khau,三个音节在黎语方言中都有语音变体.pai-与m(m)-分别与汉语的“妇”与“母”存在对应关系,-khau则可能来自南岛语表达“女人”这一概念的词.黎语的“男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在各方言中存在两个普遍性的音节:pha-和-ma:n,pha-与汉语的“父”对应,-ma:n也是源自南岛语“男人”的侗台语底层词.黎语的“人”分为通什型(代表性音节“(?)a:u”)和加茂型(代表性音节“lai”),通什型为南岛语借词,加茂型为黎族自称即汉语“黎民”一词的“黎”.  相似文献   

2.
新晃侗语地名的汉译主要有四种方式: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加意译.汉译的语序通常采用汉语的语序,而古老的汉译地名往往采用侗语的语序.新晃侗语地名汉化的趋势十分严重,主要有四种途径:音译地名转为意译地名,失去侗语特色;音译地名被误读为汉译地名,并在此基础上附会地名内涵;模仿汉语结构翻译侗语地名;用汉语另起新名.  相似文献   

3.
按词的意义和结构来分,侗语上坎话的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大多数都是单音节词,也有多音节的。合成词有加附音音节构成的派生词和实词语素复合而成的复合词两类。  相似文献   

4.
邢福义先生的《“但”类词和“无论 p ,都 q”句式》一文 ,对无条件句与“但”类词的关系 ,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读后颇受启发。本文拟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再作些讨论 ,以就教于邢先生及广大同行。[1]一、哪些无条件复句能加“但”类词 ,哪些不能加 ,为什么 ?无条件复句前分句所表达的内容具有选择性。据此 ,笔者认为 ,后分句能否加“但”类词 ,决定于前分句的选择关系是否相容。如果是相容的选择关系 ,则后分句一般能加“但”类词 ;如果是不相容的选择关系 ,则后分句一般不能加“但”类词。根据邢先生对无条件句的分类 ,我们可分析为以…  相似文献   

5.
“类语缀”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并分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吕先生在文中说 :“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 ,得加个‘类’字 ,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 ,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类语缀和语缀的性质相似 ,构词能力很强 ,在现代汉语中很活跃。语缀既能附在词上 ,又能附在短语上 ,其意义一般是常用语义的进一步延伸和虚化。但和纯正的语缀相比 ,类语缀的意义还没有彻底虚化 ,不像“老虎”的“老”、“盖子”的“子”那样 ,只起凑足音节和区别词性的作用。常用的新型类语缀有手、族、热、软、点、感…  相似文献   

6.
“A谓十NP”结构是“NP+ A谓”的语用变换式,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特殊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较为鲜见,但新近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A谓+NP”结构中的“A谓”为唯谓形容词,“NP”为名词性成分,学界对古代汉语类似句式一般理解为“形容词的意动或者使动用法”.这样的解释大量增加形容词的动词活用,不太符合语言常态规律,有些解释违背语境的语意表达.现代汉语和侗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一般不能用使动或者意动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通过把“A谓+ NP”结构中的“NP”或者“A谓”回置来理解,则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一、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简介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tic structure potential)是哈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研究语篇之语义结构的成果,该理论的要旨在于具体阐述了语类(指所有语篇的类型)目标实现和语境配置的关系。所谓语境配置是指“一组实现语场、语旨、语式的值”。哈桑将这三个“值”具体化为:语场通过题材来体现,语类目标一般内含于题材之中,构成语篇中起话题导向的话语范围,  相似文献   

8.
侗乡福桥     
<正>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侗族聚居区,到处可以见到横跨于河溪之上的木结构楼阁式桥梁,这就是福桥,亦即中外闻名的“风雨桥”。 福桥有几种名称,因桥上亭廊相连、瓦檐重叠、可供行人避风雨,故解放初从北京来考察的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风雨桥”;因桥面设置栏杆坐凳,可供人歇息乘凉,又有人称之为“凉桥”;又因桥身油漆彩绘,雕梁画栋,亭阁隽雅,还有人称之为“花桥”。然而,侗语根本就没有“风雨桥”和“凉桥”这样的名称。这只是文人取的汉语名称罢了。侗语有“花桥”一词,不过只指那些雕花绘彩的桥,若无“花”也就称不上“花桥”了。  相似文献   

9.
一、“咚咚推”及其价值在侗民族地区,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的傩戏“咚咚推”,虽然早在80年代国内民俗界就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傩文化热,本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咚咚推”进行考察,然而,由于地理的局限和对外交流的缺乏,“咚咚推”的真正价值一直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咚咚推”是以侗语演唱的侗戏,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用锣鼓伴奏,打法为两声鼓音(咚咚)加一声锣音(推),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得名。因为剧中角色自始至终均在跳跃中进行表演,故当他们家人又称之为“跳跳舞”。“咚咚推”的演出一般…  相似文献   

10.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盘问"一词中"盘"与"问"的语素义及"盘问"一词的成词过程,得出"盘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应属于"动+动"状中式复合词的结论,纠正了前人将其归入"名+动"偏正式双音节动词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彝-汉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同中有异,其理据性的差异与参照物的选择密切相关。汉语四方方位词是一个自足而完整的造词系统。"东"的主要理据是"日、木",而"日、木"的取象则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汉语四方方位词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在理据上,彝-汉语"东、西"方位词的差异性相对较小,而"南、北"方位词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彝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性参照物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如汉语强。  相似文献   

13.
侗族戏剧出现在侗族男性话语确立的年代,女性与女性角色就应处在第二者或第二性的行列,而风行于西南地区的侗戏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女性气息,即女性话语的高扬和男权话语的低调,更有甚者是男性角色和话语的严重缺席。从侗戏产生的背景、侗戏中女性话语的高扬以及侗戏女性人物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侗戏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14.
侗族祝赞词是在社交场合中为了构建人际间、村寨间的和谐关系所说的好听之语,即所谓的溢美之辞。在传统的侗族社会生活中,大量运用到祝赞词。它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经久的艺术生命力侗族祝赞词是一个民族的声音,增进人际团结和友谊的润滑剂,促进社会和谐的诗篇,属于人类生活的赞歌。可见,侗族祝赞词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我们要继承与盘活好这笔遗产,使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更好的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纳西民族史诗《创世纪》的思想性及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纳西民族的东巴学可谓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优秀巨,但是要以民族史诗《创世纪》的影响最为深远。史诗中所折射的纳西先民的思想光辉与我国汉民族的“道”家思想有某些契合之处,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反映出的整体性和封闭性成为后来纳西学一大主题--爱情悲剧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16.
A+V+O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应该孤立地就A+V+O的结构论A十V+O结构,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句子里来考察。对状语性质的认识,是正确分析A+V+0结构层次的关键。状语是修饰、限制述语及其连带成分宾语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A+V+O结构层次作A+(V+O)切分。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即助动词作状语,单音节词在单音节动词前作状语(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作状语和单音节形容词作述语者除外),动词述语与宾语之间有逗号或冒号隔开时,A+V+O结构层次才作(A+V)+O切分。  相似文献   

17.
侗族祝赞词是在社交场合中为了构建人际间、村寨间的和谐关系所说的好听之语,即所谓的溢美之辞。在传统的侗族社会生活中,大量运用到祝赞词。它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经久的艺术生命力侗族祝赞词是一个民族的声音,增进人际团结和友谊的润滑剂,促进社会和谐的诗篇,属于人类生活的赞歌。可见,侗族祝赞词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我们要继承与盘活好这笔遗产,使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更好的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想+V+N"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序表达方式,它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的特点,但在古典文献中常有"想+N+V"的词序表达方式,二者的句法结构是不相同的。文章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从语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词的感情色彩和音节四方面来分析"想+V+N"变换成"想+N+V"的限制条件,说明前者变换成后者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限制的。  相似文献   

19.
"野性"这一概念是苏轼本人概括出来的自我性格特征,是其"满肚子不含时宜"的外在表现.其表现特征就是不慎言语,任真而动的"疏狂".由于苏轼疏狂的野性,便塑造了他那脱俗的高尚人格,为东方朔的"朝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 (N),(2):(S)//D N VP,(3):(S)//V D (□),(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