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两句诗:“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其中的“沉塘坳”,现行人教版中语教材注释:“沉塘,深塘。坳,水边地。”这种见解令人产生许多疑惑,值得商榷。其一,该诗是一首古体诗,不能也不应该必须视“沉塘坳”与上句中的“长林梢”对仗,把它分解为在结构上、词性上分别与“长林”、“梢”相一致的“沉塘”、“坳”这样两个词语。  相似文献   

2.
诗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首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是其中的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被风吹起来的茅草,往高处去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往低处去的飘落深深的池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历史文化在大浪淘沙后的积淀。它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传承力,也富有久远的时代性和一定的地域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有的民俗是“高者挂绢长林梢”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悬浮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今天;有的民俗是“下者飘转沉塘坳”,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渐行渐远乃至消亡。不管结局如何,打上时代烙印并渗透地域灵魂的民俗总是留驻在作家的笔端。许多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亚于《清明上河图》的民风民俗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塘坳”,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有人干脆解释为“水塘”。古汉语的“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四周有堤围的“池”,即“水塘”;二是指防水的“隄”;现写作“堤”,即“堤岸”。要准确理解词义,必须紧扣具体语句来辨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塘”,无疑是指种  相似文献   

7.
安史之乱后,号称繁荣的盛唐社会,一变而为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世界。一些现实主义诗人,把这种时代的苦难带进了自己的诗里,杜甫正是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茅屋”,而且“为秋风所破”,这个题目就带有它的时代的特征。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抒写风吹茅屋、秋霖屋漏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他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政治理想;诗也写得具体形象,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的著名篇章。诗写的是一幕风雨秋宵的遭遇。开头十句描写秋风吹破茅屋的情景。秋风怒号,把屋上的茅草掀翻吹走,有的高挂林梢,有的飘沉塘坳,邻村淘气的孩子们又把吹散的茅草抱走,诗人唇焦口燥,毫无办法,只能倚杖长叹。接着八句叙述秋雨夜来,床头屋漏的情形。茅屋  相似文献   

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严格意义的叙事诗。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就在于它必须具备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三个要素,故此,成功地讲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要素的分析上。这首诗的线索说到底就是一个“屋”字。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它是诗歌情节发展的始基。第二部分写无草补“屋”,挂林梢(太高)、沉塘坳(太远)的草自然弄不回来,而飘落在屋前屋后可捡的草又被群童悉然抢去。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第三个情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对于现今的语文高考试题,人们的质疑很多。那么,20世纪上半叶——"五四"以后传统的大学招生考试又是怎样的呢?1932年北京大学入学试题(文法学院用)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目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  相似文献   

10.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相似文献   

1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似文献   

12.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从对仗讲,古体诗可有可无。但本诗的“高者”与“下者”两句本身对偶,成工对。从语法分析可以看出,“长”和“沉”相对应,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第二,从平仄格式讲,古体诗比较自由。但本诗的上述两句构成七言工对,平仄虽不工稳,但有平仄。一般说来,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不一定要求“分明”,但其工对的出句与对句的第五个字则平仄要求一般必须严格,此处的对句的第五个字“沉”是平声,则其出句的第五个字“长”必须为仄声,因而“长”就当读zh(?)ng(掌)。第三,从表达需要上讲,上述两句着重描“(?)茅”的结果,照应前文的“风  相似文献   

13.
我的发现     
星期二下午,又到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王老师拿来了两根红红的萝卜,一根大的,一根小的。王老师问我们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沉还是浮?有的同学说会浮,有的说会沉,还有的说大的沉,小的浮。王老师神秘地一笑:“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们动手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大的胡萝卜浮起来。小的沉  相似文献   

14.
上实验课时,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学生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说:“这是假的。”有个学生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复去看。  相似文献   

1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句,部编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作了如下注释: [罥(juan)] 挂的意思。[长(chang)]这里是高大的意思。我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高者挂罥长林梢”的上句是“茅飞渡江洒江郊”。“飞渡”之“飞”,是用来写屋顶上的茅草的,形容这些茅草被风卷走,越过大江时的速度很快。“洒”字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茅草在风中从空而降的状态。接着就是“高者挂罥长林梢”,写的是一部分茅草飘落在高处的林梢上。“挂罥”连用,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以来,报学界一致认为“邸报”就是中国古代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但对“邸报”产生的朝代,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说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在报学界十分流行。本文仅在对“唐代说”的几个主要论据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七月的一天上午,学生陶光芒气喘吁吁地跑来对我说:“唐老师,我家鱼塘的鱼泛塘了,我爹请您去看看。”我随他跑到鱼塘边,塘四周已经围了不少人。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可能是坏心眼的人投了毒,马上有人应和着:“这很可能”,我放眼一看,满塘的鱼都张嘴巴,发出“叭喳、叭喳”的声响;有的鱼乱窜;有的鱼不断跃出水面;有的横躺在水面上疯狂打着圈,发出一连串击水声。看了这种情形,我意识到:一塘鱼濒临死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谁的力气大     
小猫抱着一条大鱼往家走,一边喘气一边说:“好沉哟,好沉哟!”小狗看见了说:“我帮你拿,我力气大。”小狗抱着大骨头往家走,一边走一边说:“好沉哟,好沉哟。”小熊看见了说:“我帮你拿,我力气大。”小熊背着一大罐蜂蜜往家走,一边走一边说:“好沉哟,好沉哟。...  相似文献   

19.
举手发言     
“上课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一定要!”这是华老师第一次来上课时的前几分钟,我暗暗下了决心。上课铃声终于响了,我的心不禁一沉。课上了一会儿,老师说:“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一课的段意啊?”教室里非常安静。我的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怦怦地跳个不停。我偷偷地用目光扫视了一下,有的同学低头默坐,有的同学摆弄着笔,似乎老师根本没说过这句话似的。  相似文献   

20.
又接到教一年级的任务,我拿着书和实验器材来到教室里。当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孩子们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肯定地说:“这是假蛋。”有个小朋友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看。突然,他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请求说:“老师,把鸡蛋敲碎了让我看看其中的秘密。”糟糕,我只带了一只鸡蛋,敲碎了鸡蛋我还怎么上课?鸡蛋沉浮的秘密不在鸡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