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名言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提倡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退一步说,为了你自己,你就不希望自己这仅有一次的最宝贵的生命更硬朗一些么?  相似文献   

2.
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理解有加的人.不具备创造性素质。不理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对司空见惯的事不理解,更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行。传说中牛顿看见苹果坠地,很不理解.他想.苹果熟透后.为什么不升到天上而是落到地上呢?在他之前,人类已经有不计其数的成员怎么就没人对苹果向下不向上表示不理解呢?牛顿不理解了于是诞生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这项定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过得更加惬意.  相似文献   

3.
<正>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最是书香能致远""胸无春秋志难远",这都启示我们要经常阅读。阅读是人们对所获得信息的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我们要经常阅读。读什么?一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  相似文献   

4.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5.
万物之间     
当代文学除了没有对神、对大自然的敬畏 ,还缺少与大自然中的其它生灵的联系。好像这个时期的人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是天地之间的独夫。这多么可怕 :人处于可怕的孤独状态 ,却没有多少孤独感。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 ,更不可能是品质上最高贵的动物 ,也不可能是在许多方面显得最可爱的动物。有些动物的智慧不被我们人类所理解 ,却并不表明它不存在。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还是相当陌生的。它们没有与我们相同的语言 ,所以我们不会理解它们。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 ,简直数不胜数 ,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  相似文献   

6.
正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做到讲解一遍,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的完美效果,总有些同学会很快理解,而有些同学短时间内消化不了;长期以往,那么将会有一大批同学掉队,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样才能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理解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能不能让先理解的同学帮助那些还在会与不会之间的同学呢?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么仅有的课堂时间属于老师讲解的时间将会更少,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案编写的更加精致,讲解时要花最少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喜欢客套,该客套的时候和不该客套的时候,大家都在客套。可是,你看看美剧、英剧里面,外国人不也是客套话满天飞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8.
肖川 《青年教师》2010,(2):16-17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爱听故事,即使成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人们爱听故事呢?细细探究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洞察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们的认知方式,更丰富和细腻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闻佳 《宁夏教育》2013,(12):42-42
我坚信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我们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经辉煌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也要有所扬弃。什么叫创新?以我的理解,无论是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意味着创新者是少数,否则不叫创新,也就是说创新者常常会很孤独。很可能他的观点会受到争议,甚至他的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的文化是否鼓励和支持创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氛围,包容这种创新吗?  相似文献   

10.
王翠 《黑河教育》2014,(12):19-19
正常常听到科任教师这样的感叹:"这群没良心的孩子,辛辛苦苦教了他们三年,路上碰见连个招呼都不打,真是寒心……"我们向孩子提起教过他们的老师,可能他们脑海里立即闪现出班主任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里,班主任是"第二家长",是刀子嘴豆腐心的"管家婆",是孩子王,是没事就与家长"串通"让人既爱又恨的人,是当时很不理解过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倡导教育艺术与演讲美学时,总会涉及到人的表达.人的表达大约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书面表达:文章与著作. 一种是口头表达:演讲与口头叙述. 口头表达对我们来讲更为重要,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能不用语言么?要讲好话,能不借助口头表达么?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90年代,当人们刚开始面对互联网世界的时候,无人不感叹资源的极大丰富。直到后来,我们才发现海量资源反倒使人迷失,于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今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拥有了大把的线上学习时间,但几个月过去,更多人感叹的是体重增加而不是收获知识。可以说,教泳者未必善于泳,更未必了解在波涛汹涌中如何劈波斩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师者,同样应时时审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是否能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在线上学习的迅猛发展期,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只有在线上线下皆能  相似文献   

13.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出现表达不清的现象,而在领会别人的话语或文章的时候又会存在理解不透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与语境有关。本文据此提出了语境是检验与评价言语活动的唯一依据这个观点,主要展开内容有:语境能帮助我们使用尽量少的语言材料传达出尽可能多的言语信息;语境能帮助我们铺设条件,排除歧义,准确理解言语;语境能帮助我们在言语交际中使多义语词的语义具体化;言语意义往往不等于语词意义的简单加合,语境能帮助我们选择信息;语境能对语词意义施加影响,甚至改变语词的一些意义;根据语境,筛选出表达真正所需的语词。  相似文献   

15.
<正>朱朝敏的《虚构舅舅在高丽的若干切片》这篇散文,若仅看标题,极易让人以为真的是一个虚构文本,但稍一细读文本便知那是舅舅人生经历的实录,是篇不溢美、不隐恶的回忆性散文。那么,文中的舅舅该怎么描述呢?是好坏两字能形容的么?是美丑能定性的么?的确有些为难。不仅笔者为难,舅舅也为难。说舅舅倔强、率性也可;说舅舅从不委屈自己,是一条真汉子也不错……但是,所有用能描述人这一灵性动物的词汇叠加在舅舅身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教育""教学""课堂""未来课堂""小课堂""大课堂"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近5年的"未来课堂"进行半定量的概率分析,提出三类限制性原理,一是"教育改革的三个限制性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二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三个限制性原理":只要求学生自学,不可能高效;只要求教师灌输,不可能高效;不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自学,也不可能高效。三是"智能机器人的三个限制性原理":智能机器人在解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写作、教育等问题时,不消耗能量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解决问题时,不预先输入知识、数据、图像等相关信息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信息强度低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强度(3°K)时,还能输入、加工、输出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正面地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限制性原理,理解教育的多样性,重视教育"生态"的优化,预见"未来课堂"的多样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需要理解 ;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理解 ;军人需要理解 ;同学也需要理解。但是 ,这个世界本身和生活本身以及人本身是难以理解的。正因为如此 ,才有“理解万岁”。我们总在抱怨别人不理解我们 ,但我们又何尝理解别人呢 ?甚至自己对自己 ,有时也会觉得难以理解。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人的时候 ,秘密 ,便如一缕最柔顺的发丝 ,自你鬓边悄悄的生长了。并不是所有不愿告人的秘密都是肮脏的。因为种种原因 ,有时我们即便最纯真的感情 ,也仍愿深藏于心底成为我们的秘密。人生和世界本来就是因为含蓄才美丽。人心都是向善的 ;虽然…  相似文献   

18.
导数与函数有着莫大的关联,导数的教学又在函数之后,因此可以认为函数是理解导数的基础,没有函数就不可能理解导数;反过来,导数的教学又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函数的理解和认识,使我们对函数的理解能够得到升华,也更有利于导数的学习.那么如何结合两者更有效地教学呢?  相似文献   

19.
怪物史瑞克2     
人不要在乎自己的长相,美不只是外在的,内在美更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漂亮的人。史瑞克的故事教导孩子(可能不仅仅是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也要接受他人的短处;十全十美的人不属于这个世界,只要心地不坏,大家都是好人,都可以学会相处。愿我们都能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其实——世界真的很美好……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和知识老化期不断缩短的当今世界,“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单纯理解为谦虚好学的美德,还应认识到它将成为人类社会中生存、奋斗、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授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学”和追求探索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习题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谈一些体会。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本身的价值,使他们产生解题的需要,形成解题的内驱力,主动地去探索;二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探研;三是要有新的要求,有研讨性,使学生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