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1年12月,马林应国民党之邀请,在翻译张太雷等人的陪同下,离开上海,先后在武汉、长沙、广州、桂林等地进行了对中国革命的实地考察。在桂林他拜访孙中山,进行了三次长  相似文献   

2.
马林(1883-1942),荷兰人,原名亨德立克·斯内夫利特,是20世纪初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首任代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促成者。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的马林档案,包含了相当数量有关中国革命的史料,其中关于马林与孙中山交往的记载弥足珍贵。 在马林档案中,有一份标题为《中国建设与对苏关系》的文化。根据时间判断,这是1921年12月马林与 孙中山在广西桂林多次会谈的总结要点。两人的这次会面曾见诸于国内多篇回忆文章,但会谈的内容却大都语焉不详。这个文件则较为可信地再现了孙中山与马林的那场会谈的基本内容。当时,正在密切关注苏俄革命的孙中山听到了来自苏维埃地区的最新消息后,立即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对苏俄的同情,并承诺与苏俄“暂取道义上的联络,一俟义师北指,直捣黄龙,再谋具体合作。”马林更详  相似文献   

3.
戴季陶是国民党著名的理论家,对国民党政府的理论建设建功卓著,深得孙中山和蒋介石器重。他撰写的《孙文主义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封建道统思想进行了巧妙融合,提出“仁爱是革命道德的基础”,革命“是从仁爱的道德律产生出来,并不是从阶级的道德律产生出来的”,鼓吹阶级调和论,取消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2011,(10):4-5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和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纪念地。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革命党人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组织和发动了多次刺杀和起义,直捣清廷,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孙中山曾三次来到北京,留下宝贵的革命遗产。辛亥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5.
《历史档案》2011,(3):3-13,19
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档案史料,本刊1985年第1期、1986年第2期、1996年第4期曾相继刊发。现续从馆藏军机处电报档、上谕档、录副奏折和端方档中,遴选未曾刊出过的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查禁孙中山革命活动部分档案,反映了孙中山在国内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包括领导革命团体、演讲宣传、武装起义、筹集活动经费、购置武器弹药等内容,可...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艰难险阻,但他愈挫弥坚,奋斗不止,面对民初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孙中山对革命受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悟出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路径,进而在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初基本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开始着手国民党改组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静江(1877—1950年),名增澄,又名人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年代,张静江不愧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他在孙中山反清斗争处于危难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仗义疏财,为革命事业居功至伟,被孙中山称为“中华第一奇人”,曾亲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他曾和蒋介石义结金兰,是蒋介石进入国民党权力核心的引路人,被蒋敬称为“革命导师”。  相似文献   

8.
本随着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轨迹研究其出版实践和出版思想,研究出版工作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章运用翔实的史料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出版思想和实践从萌芽到发展乃至成熟这一不平静的过程及其辉煌成就,探讨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新闻出版活动的特点,揭示了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出版家以及研究其出版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难会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北根 《历史档案》1999,(4):123-127
孙中山将革命与建国的秩序规划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以宪政为目标,但规定必须经过训政阶段,在训政时期,“先知先觉”的国民党代替人民行使国家管理权力,同时训练“后知后觉”的人民使用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权力。这反映了孙中山这位资阶级民主革命家欲实行宪政但又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弱点。1928年6月,蒋介石在桂系、冯系和阎系等军事势力的支持下率国民革命军打下平津后,国民党舆论机关即声称军政时期结束,开始训政时期。10月,国民党中常会会议通过《训政纲领》,主要内容为:由国民党代行政权,国民政府执行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同盟会,指1 905年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本部,由多个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统一机关,孙中山任总理,拥有对内对外各权.然而,辛亥前数年,在革命起义大兴之际,同盟会本部未能始终发挥领导作用,原各团体依然各自为战,同盟会内部斗争不已,孙中山就多次遭攻击,在此情形下,加上孙中山急切发动起义以及革命重心的转移,孙中山对东京同盟会亦开始有所疏忽,双方关系若即若离.这一微妙关系,很值得探讨,不仅对辛亥前的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而且对中国革命会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主要标志、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有广大民众参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孙中山重新解释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对待新三民主义的态度成为当时区分真革命与假革命的重要标志。 我国著名的诗人柳亚子,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忠实地拥护和执行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韦金艳 《新闻世界》2013,(5):210-212
革命宣传活动在革命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陈少白在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工作期间,通过《中国日报》等报刊平台,宣传新学新知,传播革命思想,并巧用戏剧等文艺活动,为革命鼓与吹,成为革命强有力的舆论阵地和思想武器,其革命宣传活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孙眉是孙中山的胞兄,长孙中山12岁。他在海外拓荒、经商致富后,慈父般地关爱孙中山,供其读书而将其引上革命道路,进而全力支持其革命活动,直至倾家荡产。革命成功之际,孙眉想做广东都督,不少革命党人和华侨人士也极力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央日报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先生在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以后,又创立了黄埔军校,积极准备北伐。为了配合军政行动,在广州创办了民国日报,作为革命宣传工具。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为了纪念他的革命功绩,民国日报更名为中山日报,仍在广州继续出版。当北伐军占领长沙、南昌、武汉、南京、上海之后,东南半壁河山已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这时的广州中山日报,事实上已成为地方性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经历苦闷彷徨后①274,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改组中国国民党,发动国民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特别强调和重视宣传舆论,认为"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1]568.他不仅在国民党内建立宣传机构,设立讲习所(学校),而且亲自为学生、工人和士兵进行演讲.笔者认为,孙中山此时之所以如此重视宣传舆论,是其革命思想发生变化的结果.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跃山 《兰台世界》2006,(19):60-61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两次与国民党的成功合作,在东北却只有一次,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次合作中,国共两党人士携手,在民主思想宣传、建立国民党组织、发展国民党员、开展反帝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各地建立省、市、县党部,发展国民党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达成的协议。当时,国民党势力主要在南方各省,在东北尚无国民党组织。为此,孙中山任命李大钊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全权负责北方各省市党部的筹建。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孙中山,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1923年11月,中共召开三届一次执委会,…  相似文献   

17.
宋玉艳 《兰台世界》2012,(28):13-14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和三民主义的倡导者,第一个提出反封建、终帝制的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从小就非常勤奋,喜爱读书,被当时文人誉为"手不释卷"的表率.在香港中阳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认真听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读书,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开阔了视野,为以后探寻革命的真理及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云南档案》2011,(10):59-59
<正>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华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似文献   

19.
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上说:“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由于孙中山对宣传的重视、国民党改组后,进一步加强了报刊工作。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一大批共产党人陆续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茅盾就是其中之一。 1926年初,茅盾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接替毛泽东主编过广州的《政治周报》。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便成为当时全国的革命中心和新闻中心。同年4月初,  相似文献   

20.
何香凝     
正何香凝(1879-1972),著名民主革命家、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同盟会员。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坚持革命立场,进行反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