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的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 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洋 《今日科苑》2008,(3):38-39
提起"地震"这两个字不禁使人想起31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世事变迁,时间冲淡了忧伤,但对于地震的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隅,东邻太平洋板块,南有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形。菲律宾海板块与我国大陆的碰撞俯冲作用则导致了我国台湾地区地壳隆升。强烈地震频繁发生。这种基本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必然长期面对大范围地震频繁活动和破坏性地震频发的局面。我们无法改变我国的地理状态,但是却可以竭尽全力使灾难带来的伤害减小。我们的专家学者秉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地震的成因、钻研灾害性地震的预测方法,一直在寻求一条将地震灾害降低到最小的道路。中国地震局岩石圈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主任刘启元研究员,把青春和热情镌刻在这条道路上,千帆舞尽,回首处,只见坚实的脚印与无悔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9):92-92,F0003
申旭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局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5.
地震,大凡经历过的人,听到这两个字都会不寒而栗。多少年来,曾令多少人家破人亡,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6.
当今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断层滑动而发生的。1966年邢台地震后,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导下,我国率先开展了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钻孔应力连续观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全国钻孔应力观测台站达到接近100个。但是,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等原因,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到80年代初,这个曾经一哄而上的观测手段又遭到了众人的群起而攻,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钻孔应变观测手段,分辨率至少提高了两个量级,能观测到固体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发展缓慢,而地应力观测则被放弃。到90年代后期,用当…  相似文献   

7.
专家简介:吕古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矿田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9年开始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区测找矿专业,1982年和198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先后获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硕士和地质学博士学位。负责完成了十多项国家、部委以及企业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6本,组织完成5期研究论文专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两项(一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二等奖四项(三项排名第一),地洼二等奖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徐杰,江苏省通州市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震地质》杂志编委,中国老年科协地震分会理事。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1978年师从马杏垣和马宗晋院士,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徐杰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地震构造、新构造、地质构造、石油地质和工程地震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名学者,言谈之中都表现出一个学者的睿智与淡泊。二十年前进入北大,从学子到博士生导师,他学习、工作在这里,北大人的性格早就烙在了他骨子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极为严重,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内,地震共造成72019人死亡,18193人失踪,3891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8886.2亿元。据科学研究,我国地震活动仍将呈现活跃态势,地震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地震安全社区是指在建筑抗震设防、地震应急避险、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采用先进的地震安全理念和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建设的居民社区,其抗震能力显著高于普通社区。  相似文献   

11.
地震,如同一个嗜血的恶魔,肆虐的横行在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尸横片野、满目疮痍。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在它的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相似文献   

12.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年仅16岁的丁志峰凭借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从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地震局工作,到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分项目“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从两次到青藏高原开展野外地震学观测,到被聘为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二十五年来,丁志峰研究员在科研和管理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求实创新,屡创佳绩。为表彰他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领域所做的贡献,2012年,中国科协授予丁志峰研究员“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我们采访到了该所创新课题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姬广聚研究员。短短一个小时,他的直爽、坦诚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百飞就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研究所的一名优秀博士生到研究员,他二十年如一日,用一个个平凡的脚印,拼织出一条华丽的科研之路。  相似文献   

16.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席慕容  相似文献   

17.
李金英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91年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称号、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和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20多年,参加、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任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发明专利2项、国防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分别在《原子能科学技术》、《质谱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曾任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标准物质定级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专家委员会和学术机构专家。曾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  相似文献   

18.
王旭东,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同年考入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师从沙庆林研究员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后留在本所从事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的科研和设计工作。1998年10月获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入选交通部首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6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现为交通部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道路联合会会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其中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  相似文献   

19.
高鹤  张涛 《科学中国人》2009,(12):56-57
清华的每一抹身影都是一道风景,或如奔腾的河,纳汇百川;或如翠绿的山,绵延千里。眼前的她,又是怎样一道风景.又会带给我们怎样一种感受.让我们来一同走进她,王晓慧。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这是我们诠释人生时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在神奇奥妙的科学领域,过程同样重要,在生物、能源、机械等各个领域里普受重视,最终演化为过程工程学。在这一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尚且陌生的领域里,有一位孜孜不倦的女科学探索者——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霞女士,从与她的对话里,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学科存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