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把握高考命题特点提高总复习效益北京西城教研中心傅文昌高考试题的改革已届十年,“3+2”模式的“新高考”试点、推广也已历时五年。在探索、改革中试题的基本框架大体确立,试题的特点日趋明朗。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看清它的轨迹,预测它的走向。这种“预测”...  相似文献   

2.
信息快车     
高考改革新动向荩广东省2007年高考文基理基只考“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这是近日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相关负责人的明确表态。该负责人还表示:高考改革的决心不变,力求减负的方向不变,在具体操作上将会有选择地采纳社会各界的建议。荩山东省将于2007年采用“3+x+1”的高考新模式。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对“3+x+1”作出解释:“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测试,命题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的全部必修内容。目前…  相似文献   

3.
一、命题的指导1.命题的指导思想2003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基本稳定、巩固提高。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对政治学科来说,所谓“基本稳定”,主要指坚持高考内容改革“以能力立意”的宗旨不变、重视双基的要求不变、试卷基本框架不变、题型不变、命题赋分的原则不变。所谓“巩固提高”,主要指在命题过程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已基本臻于完善,逐步确定下来。实践证明,这种框架和模式既有利于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利于考查能力;既有利于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第一卷“传统”试题居多,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第二卷的试...  相似文献   

5.
媒体撷英     
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杨学为1.确定改革目标,提出基本框架。2.实行分类高考,把研究型大学的招生考试单独分立。3.完善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或高考单独设水平考试。4.坚决把录取新生的权力还给高校。5.将各级招生考试机构改变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6.以法治考。7.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考查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革后高考恢复以来.文科高考已经历了33个年头,多年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完善高考方案.今年,广东已从单科改为文综卷,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作为“高考改革探索的先行者”,广东高考制度的一系列变化.折射了广东乃至高考演进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为深化新一轮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在就高考语文和数学科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高考改革的建议:全国统一高考要突出基础性和通用性,整合学科内容,合理确定本科院校招生考试的知识内容,明确能力框架,深化能力考查,创新题型设计,优化试卷结构,探索能力考查的有效方法,发挥高考的评价功能和导向作用,科学区分考生,引导中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考向何处去?惟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游离于国际背景而关切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显然有悖于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自上世纪70年代初爆发全球性石油危机以来,“经济国家主义”退出,“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随之提出两大课题:一是有关生产要素的“移动”问题,其核心内容是IT和英语;二是有关“知识”创新的教育问题,如“知识经济”“知识劳动”“知识管理”等词语的出现,就是对这一结论的印证。  相似文献   

9.
1998—2000年是我国普通高考加大改革力度的重要时期,是新老高考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大部分省市实行“3 2”科目组的高考,另一方面部分省市实行“3 X”科目组的高考。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强调“高考命题应注重考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要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要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考察”,因此,对这三年的高考与命题很有必要进行回顾,以明确今后的方向。  一、试题特点1.试题结构稳中有变题型结构基本稳定,但试题局部有…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正>高考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千万学子前途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此,需要通过高考改革推进科学选才,完善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本期“新高考改革研究”专题中,有学者基于四万多份高中生问卷,深度了解高中生对高考科目选择的认识情况与选择意愿,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调整;有文章基于实证分析对不同高考模式下学生选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还有文章采用多群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利益群体对新高考改革的评价,以期权衡群体利益冲突,做好研究和宣传从而推动新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1.
“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逐步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推进“综合能力测试”已成为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趋势。抓住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特点,教学中做到“神似”,将有利于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风格。认识高考命题发展过程,找出内容及要求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明确培养方向,将有助于教学定位,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上海政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基本稳定、巩固提高。所谓“基本稳定”,主要指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以能力立意”的宗旨不变、重视双基的要求不变、试卷基本框架不变、题型不变、命题赋分的原则不变。所谓“巩固提高”.主要指在命题过程中继续探索学科能力目标的构建,导向学生培养探索研究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获取新  相似文献   

13.
从高考科目多样化选择产生的"变异"反思我国的高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童 《江苏高教》2005,(4):121-123
本文结合日本高考科目多样化选择发生的“变异”,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以前高考改革的走向提出几点建议:停止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加大以能力立意的考试内容的研究,继续探索国家统考和高校单独考相结合的考试模式,进而导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体系,打破“唯分数”桎梏是新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本研究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和政策时间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已发布实行新高考改革制度的21个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展望:合理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创新政策要素维度的开发;进一步深化政策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析高考制度改革的症因与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呼声不断。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里,特别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纷纷举办有关高考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有关专题研讨会层出不穷,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各种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出台,先是“综合能力考试”,“3+X方案”,“3+(文、理)综合”,“3+X+1”,  相似文献   

16.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既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又能动的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刘海峰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主体以及改革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期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提供理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学科的高考旨在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4年高考数学试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1.在基础知识上稳步创新“植根基础,着眼提高”,是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的高考数学命题原则.创新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源头活水,但创新的生长点不能脱离高考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命题“考哭了优等生”,就是因为当年命题中创新的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从地理课标命题建议“具体任务”入手,梳理高考命题要求。以高考例题为例,从“具体任务”角度概括基本地理思维和方法,进而关联延伸至教学内容选取、课堂情境架构、课堂教学设计等核心维度,以期为高三地理教学提出实用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3 X”高考今年已得到全面推广.“3 X”的高考命题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明确提出了“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增加了一些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型题,成为高考试题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3+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 ,从 1999年由广东省率先进行试点 ,2 0 0 0年试点省扩大到 5个 ,2 0 0 1年又扩大到 18个 ,2 0 0 2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 .同时数学科试内容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作好应考准备 ,适应“3+x”这一高考科目设置的新变化 ,我们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几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及部分省市的“3+x”试题 ,谈谈“3+x”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特点 ,同时为高考考生的复习应考提供一些建议 ,以供参考 .1 “3+x”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特点1999年广东版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 ,数学科高考的考试目标是“发挥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