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稀罕"和"希罕"是一组常见同义词.本文分析了"稀罕"与"希罕"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它们从古代至现当代词义的发展演变历程,从中发现了它们的一些新义项.  相似文献   

2.
"高考"与"语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书面文字材料为线索,考证了"活宝"、"现世宝"、"活现世"三个方言词语的源流,辨别了它们之间的语义、词性的差异,并分析了地域属性。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种"应然"的指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寄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想,对"三维目标"的涵义认识不足必然会导致实践中的偏差.使"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应在把握其涵义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寻求"三维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点,把握"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6.
许多字典辞书中都将"口无择言"的"择"字理解为"选择"义,认为与"口不择言"之"择"等同.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恐非确诂.本文从"口不择言"和"口无择言"两词在古书典籍中的使用入手,分析了其不同含义,从而得出前一"择"为"选择"义,而后一"择"为"败、坏的"义.  相似文献   

7.
"诞生"与"诞辰"真不愧是两个忠于职守的好兄弟,为人们的一个又一个"纪念日"而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日,"诞辰"忙着张贴横幅标语--"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14周年".当时庆祝的场面非常热烈,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庄严的聚会.  相似文献   

8.
正杜老师:在本刊2014第2期有一篇《有关朗读的遐想》,文中有一段话:"他发现每一次朗读,都会有一些遗憾,语气好像不贴切,情感好像不对味;再读,再回味,反复朗读中,文字背后的东西渐渐苏醒了。朗读,将他带到了此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此处"不可即"是否应该用"不可及"呢?"及"有达到、赶上  相似文献   

9.
李晰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75-76
使用语源义释义法和类比法,分析了"斤斤计较"中的"斤斤"。笔者认为"斤斤计较"中的"斤"是借字,其本字后出,应为"昕","斤斤"即"昕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博通"与"专精"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高等学校制订教育目标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分析一般教育目标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中剖析了实际教育目标时而偏向"博通"、时而偏向"专精"的历史渊源,指出总的趋势倾向于培养"专才".文章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分化与综合讨论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对两种带有不同偏向的人才的特点,从而认为社会一般也更垂青于专门人才.根据对高等教育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要求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关于理解"博通"与"专精"关系的七点结论.鉴于"通才教育"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在今后高等教育讨论中不用"通才教育"这一名词.文章最后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处理"博通"与"专精"关系的四条原则,特别指出学校定位与国情是具体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