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音乐融入小说《看不见的人》之中,深化了黑人寻找身份的小说主题,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本文试图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探讨其在突出小说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特·威尔逊作为驰名中外的卓越戏剧家,通过对非裔美国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为读者重现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对美国黑人戏剧化的渲染以及为美国黑人发声,使威尔逊的作品成为美国戏剧不可或缺、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威尔逊的《藩篱》(Fences)描述了中年黑人特洛伊·马克森在狭窄的物理空间追求体面生活,几经挫折,最终重建黑人身份。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是一部开创黑人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作为美国黑人戏剧史上堪称"世纪史诗"的剧作之一,作者把承载黑人历史与文化的布鲁斯音乐融入到其创作之中,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批判,而且还对黑人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钢琴"帮助当代美国黑人实现了与非洲的文化衔接以及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5.
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是美国非裔文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将时间意象注入性别维度,强调时间是变化的时间和审美经验的时间,潜在于语言和文本之中表现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立足于美国黑人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通过对《秀拉》的文本解读来阐释黑人女性身份建构过程中所具有的流动性与族群社会性特质,进而思考整个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流散"与"回归"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托尼·莫里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文学界和评论界获得极大的成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黑人在悲惨命运中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这部史诗般作品进行解读,揭示美国黑人主体身份的重构以及一个不同民族与性别的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影响下“自我殖民”身份建构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明确了伊利亚斯的“模仿者”身份,而历史叙事则通过德国官方档案对伊利亚斯身份的扭曲,揭示了非洲人在德国社会“黑人他者”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非洲裔美国男性的性别歧视和野蛮的家庭暴力践踏了非洲裔美国女性的人权和女权,直接导致她们在美国黑人社区的隐形性。瑟莉的个人遭遇是非洲裔美国妇女生存状况的典型体现,她的不屈抗争为黑人女性同胞指出了一条新路:妇女只有在经济上摆脱对男人的依靠,在宗教上不迷信上帝,才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最终获得人格和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46):28-29
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丧失黑人文化身份的这一社会现象,而以克劳蒂亚一家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却在恪守黑人家庭和社区职责的同时,大力弘扬黑人文化传统,建立合理、健康、独立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而完整保留自身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托尼.莫里森相继发表的五篇主要作品里可以看出这位生长于美国白人个人主义文化语境中的非裔黑人女作家在写作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民族历史和身份、思想意识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轨迹。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尤其强化了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认为黑人个体只有依靠家庭和社区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吕晓军 《考试周刊》2009,(45):24-25
本文探讨了《紫色》中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的联系。作者首先描述了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之间的不同与误解,之后用事实证明他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被白种人压迫的相似经历。而黑人妇女遭受着种橇和性剐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视非洲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因此,虽然存在不同,但距离和差异不可能切断他们内在的联系。黑人应该团结起来反抗白人的压迫,也只有通过这样他们才能在与白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都·威尔逊是美国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非洲裔剧作家.他的创作重写美国黑人的历史,在反观同胞苦难的同时,着眼于他们的当下和未来.威尔逊的普利策获奖作品《钢琴课》以一架137岁高龄的钢琴为故事构架,使用黑人的语言,并借助于非洲的文化传统,重新构建了黑人的历史.他指出,美国的发展进步需要黑人和白人的共同努力;黑人只有正视自己及祖辈的屈辱历史,并代代相传,才能知道“我是谁”,才能奔向未来;也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改变历史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