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莎莎 《考试周刊》2012,(64):21-22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时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余华在1985年后一直是处于最前沿的先锋小说家,但在《活着》发表后他的先锋性即遭到颠覆,他由反传统化的“逆子”而归顺为颂扬传统的“孝子”。其实,走着这样一条道路的不是余华一人而是整个先锋派。所以说,《活着》只是一个开端,它的发表是先锋派走向回归的庄严的仪式。  相似文献   

3.
冯佳辉 《新读写》2009,(1):22-22
很久以前就有一股想要看看余华《活着》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作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1992年的《活着》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阐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因为至亲的相继惨死,晚年只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却依然秉持乐观的心态、坚韧的意志面对生活,进而谋求生存发展。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的生活态度、生存意义、生命意识做出的深度思考。本文以解读《活着》的文学艺术价值为着手点,浅析了《活着》的中心人物形象、中心主题、价值传递,以更为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活着》在新冠疫情期间带给读者与大众的生活观价值。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读《活着》,是四年前,我擦干泪水感慨道: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四年后,重读《活着》,压抑而恣肆的泪水对我说: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活着》作为余华转型之后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本着“内心的需要”和寻找真理的情与理,由书写自我的创作时代转向书写民族的创作时代的转变,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本文从小说的构思与内蕴等角度论述《活着》所包藏的传统的对立统一与发展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7.
姜良 《天中学刊》2013,28(5):56-57
在《活着》中,余华用平静的近乎宗教似的叙述描绘了福贵身边七个亲人的死亡以及福贵为自己找到的一条使自己解脱、让自己平静的道路。在小说中,死亡的再三出现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作品通过反讽、重复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了余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对小人物生存意义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活着》是余华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解读了余华作品《活着》中体现的自民国以来几十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变迁。作者通过描写福贵这一小角色一生的坎坷人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历史变迁,诠释了"人与活着"这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10.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其中,作家对生活的发现、提炼不但得到完美的艺术呈现,而且直抵大众的经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文章从叙事策略和文本结构两个方面来浅析《活着》中作者在寓言式写作上的特点,进一步体味其间的特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12.
李群 《文教资料》2008,(4):26-28
<活着>是余华创作道路上带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以其悲悯精神的传达和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也被批评界指责为是一种消极的活命哲学的宣扬.面对苦难究竟应该忍耐还是抗争,余华给出了他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活着》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着》是余华将目光转向民间大众以及他们的生活,用平衡语调蕴着淡淡的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活着》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他们依靠的是坚韧,忍耐,是自己卑微的“平常人”的哲学,虽不崇高但无限执着。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主要从叙事对象、叙事策略、叙事态度三个方面来着重分析。在叙事对象上注重人物本身的话语权,不再由作者作"零度叙述";在叙事策略上主要运用重复的手段以及重复这一方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在叙事态度上,作者是舒缓温和的。从这些方面来读《活着》,了解作者所代表的先锋小说在创作上的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过先锋写作之后,余毕依然进行执着的心灵探寻,但其作品《活着》放弃了先锋的叙述方式,进入了返朴归真的写作境界,以单纯的笔触描写丰富的事实。这部以爱与温暖为基调的作品,标志了其心灵的复归和创作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中余华改变了以往极端冷酷的刻意渲染血腥和暴力的叙事方式,用平静、含蓄、温和而略带忧伤的叙述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直面死亡,积极思考和筹划人生的生命哲学观.这种生命观鲜明地体现在小说主人公福贵及其妻子家珍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苦难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上,也无疑有助于我们树立坚韧不拔的人生观,对自身生命意义和现实生活进行关注和反思,进而减少当前社会存在的"奶头乐"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