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欣赏者是通过听觉去获得体验的。音乐家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只为听觉存在,人们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能品赏音乐、理解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一、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比教师的服饰更要。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离开了听则无“音”可言,更无“乐”可谈。音乐必须通过“听”达到审美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听是基础,听是根本,听是技巧,只有用倾听贯穿音乐活动的始终,才不背离学习音乐的初衷。“D o”——给学生一个倾听的音乐空间从本质上讲,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超越现实声响和非具象事物的声音艺术。需要倾听,用心倾听,才能体验和感悟音乐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有的教师过多地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向学生诠释音乐作品,或者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把原本完整的音乐…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生刚刚接触音乐,还不能对作品作出什么评论,只要求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不说话、不东张西望。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在“倾听”前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揭开课题,首先介绍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可用电化教学、图片,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并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门注重体验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源自声音。教师构建有活力的音乐课堂,不可忽视课堂中的"好声音"。音乐课堂中的"好声音",是师生之间相互肯定、教学相长而激起的赞美之声,是学生乐于参与、体验、表现音乐而抒发出的欢笑之声,更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差异的声音"的教学情怀体现,还是教师巧妙利用课堂中"意外的声音",生成有效课堂资源的教学机智表现。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不仅强调要"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叶谰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铺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教师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不管是响亮的、理直气壮的、还是胆怯的、轻微的),还要善于发现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或愿望。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责任、倾听是一种引导、倾听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原有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素质教育 ,从注重人的片面发展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凭借课堂教学来落实。因此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研究音乐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生刚刚接触音乐 ,还不能对作品作出什么评论 ,只要求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在播放音乐时 ,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 ,不说话 ,不…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新课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即“倾听能力”。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栏曾说:“你要理解音乐,就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还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而得以提高的,从小培养音乐的“倾听能力”,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以及掌握表现音乐的技能技巧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意识地、科学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多年来,我在学习和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想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9.
倾听是音乐的基本特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更要教会学生听。从创设倾听环境、明确倾听的目标和内容、通过激励来提高学生倾听的积极性三个方面来对小学生音乐倾听习惯的培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正>一、学会倾听一位不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会有精彩的课堂,而一位不善于倾听的学生更不会有非常优异的成绩。倾听是一种素养,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更是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学会倾听。在课堂上,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况:每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要么是小声提示,要么是议论纷纷。这时,教师要及时强调,倾听是对同学的尊重,倾听是对同学的信任,倾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一、有选择地"听"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从生活中寻找音乐、聆听音乐,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例如,百鸟林中争鸣声,秋雨声,山中小溪的水流声,  相似文献   

12.
黄惠 《教师》2014,(30):54-54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当中,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对声音进行欣赏、倾听,只有懂得倾听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本文针对在音乐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方灵杰 《快乐阅读》2011,(17):102-103
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带领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应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讲解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是离开了对相关音乐背景的了解,美感体验就要大打折扣。对于教师来说,创设出的情景一定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必须具体,情感悬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倾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一名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要用“心”、用“脑”、用“眼”倾听学生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陈竹 《考试周刊》2014,(81):181-181
<正>音乐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是一种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觉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音乐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聆听,音乐和时间艺术同为一体,且在时间里以艺术形式呈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体验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审美体验也极为重要。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精细化、敏锐度的感知反应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音乐,并且学会欣赏音乐。一、围绕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  相似文献   

16.
<正>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则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情感性原则的要求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不同于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在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中,人与对象有着某种实质性的要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是给人以美感,并使之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相似文献   

18.
倾听音乐     
读书并不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这里讲一些书本之外才能找到的体验,除非你下定决心倾听比过去多得多的音乐,否则读这些可能是白费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叶澜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师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不管是响亮的、理直气壮的,还是胆怯的、轻微的),还要善于发现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或愿望。但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聪”现象。  相似文献   

20.
徐爱英 《文教资料》2009,(35):98-99
愉快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愉况的氛围。文章从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三个方面探讨了构建音乐活动愉快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