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海 《教育文汇》2011,(6):18-18
人们对“推门听课”褒贬不一。贬者认为:如此听课,不尊重老师,缺乏“人文关怀”;褒者认为:这样听课,没有刻意“包装”,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更能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我从教师的角度看,觉得“推门听课”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 ,社会对“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呼唤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大学校园里 ,我们所进行的人文教育 (即使是在人文院系 )却是不够的或是浅层次的。既然对于民族、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及责任感是衡量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准 ,那么我们在重视计算机、网络、游戏规则等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同时 ,也应关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与心灵 ,这是我们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所见的辞典中无人文关怀这个条目,和人文关怀相近的“人文主义”一词在几部辞典中均有,其注释基本上是大同小异。2001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中的注释是:强调以人为主体的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近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提出“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并给予多种阐释和积极的讨论。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的具体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怀人的尊严与存在,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以此推论,在人的一切所为中,都应该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马勇光 《中学理科》2008,(4):108-109
“人文”的英文书写为humanity,即人性、教养之意.西方的解释为: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汉语中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尽管东西方文化关于“人文”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都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最珍贵的关怀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法学院王东莉教授在“十五”期间申请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编号为BEA030020。该课题在对国内外大量直接或间接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对学校德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对德育人文关怀话题的不懈探索,提出了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德育人文关怀的核心功能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学记》强调“人不学不知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和阐发了很多教学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善问”与“善待问”思想需加强研究。“善问”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对教育价值追寻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万物各有其理,必然产生怎样问的问题,“善问”是教学策略和方法。《学记》的“善问”策略有三条:一是先其易者,循序渐进;二是后其节目,突破难点;三是及其久也,环环相扣。“善待问”本质上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极其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的学问进阶。一是过程性的关怀,即“和易以思”;二是发展性的关怀,即“举一反三”。“善待问”是关注闻道,在“善待问”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树立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信任和追随教师;严格要求,“师严然后道尊”。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行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思潮迭起、风云多变。在摇曳多姿的风景中,我们看见“人文精神”这根红线特别醒目,事实上,正是两次大的“人文关怀”串起了近二十年此起彼伏的思想浪潮。第一次是七十年代末,人们从文革十年的噩梦之中一朝醒来,震惊地发现自己成了阶级斗争的机器,个人成了集体的数字符号,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双重层面上,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删削了前一层面,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后一层面。因此这一次人文关系思潮的矛头直指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认为人在阶级性之外还存在着普遍的人性,其核心是提倡人道主义,为个人价值正名。第二次发生在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次的主旨是针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物欲横流、道德衰微、人心不古的现实,反对拜物教,反对纯物质主义,认为人是生产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生产的手段;反对让人成为物的奴隶,要求永远要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它所展开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关系,核心则是提倡人有高于物的价值和尊严。两次“人文关怀”思潮无疑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理论界和现实生活的旧有框架,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尤其是第二次,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只是知识分子的独自喝彩或呐喊,但我们认为,它在当今“唯科学主义”一统天下的暗室中开启了一扇人文的视窗,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是人类文化史上备受关注常说常新的话题,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关怀”都是从强调人性的某一特性出发,而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今天的人文关怀应该避免再走“关怀—异化”的老路,融合正反双方的积极因素,创设更新更高的“合题”,以为人性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做到从整体性上去关怀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邹争新 《教师》2008,(4):13-1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显示我党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注重人自身内在的协调、和谐,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13.
李秋平 《现代语文》2009,(4):139-141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断丰富人文内涵,充分张扬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及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当然作文教学还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品味艺术的真谛,感受美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闻报道"三贴近"的人文关怀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新闻报道“三贴近”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其内核是人本精神,“三贴近”人文关怀内涵的主要表现是关注生命和存在以及草根情结。指出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人文关怀”错位主要表现,提出新闻报道要把握好“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突出人文而淡化其“工具性”,任何抛弃文本追求其人文关怀的教学,最终将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入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紧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人”,缺失人文关怀,就会缺失生命,犹如形存实亡。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8.
蒋健 《辽宁教育》2023,(2):45-48
“温暖的教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注重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学更具“温度”。基于该理念实施假期项目化作业,是落实新课程方案和“双减”政策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优化假期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为什么要强调彰显人文关怀以及如何彰显人文关怀,本文认为:“人“的地位突显是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要求;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渴望;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深化程度、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自觉实践程度、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和教师对学生是否怀有爱四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文关怀的彰显程度.  相似文献   

20.
“人文”,在这里当为“人文科学”;“素养”,由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