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代读,即以教师繁琐的讲解取代学生应有的阅读。时至今日,这种陋习虽然得到了扼制,但在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种不好的倾象,即往往以非语文性的活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阅读教学怎么了?阅读教学将走向何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那么,如何将“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付诸于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相似文献   

4.
我心中的语文课,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5.
置身于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之中,“读书声声声入耳”,我感到由衷地高兴。近几年的阅读敦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应该称颂和继续发扬。但听罢读书声,冷静思考,在应充分肯定这种局面的同时,双觉得对阅读教学的“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认真实施“创境促读、以疑促读、以评促读、以写促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情有趣地读,在读中思考、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表面听起来很热闹,书声琅琅,渎书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很多。那么应该怎样渎?如何增强渎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朗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好不热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这一至理名言,既道出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又揭露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弊病。“读”,作为技能,是非通过历练不可的。只有读才会读。可目前中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得很少,而是被“分析”“讨论”占领了、替代了。记得以前上海师时,老师反复强调教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读,要书声琅琅,做到熟读成诵。去小学听课及实习,指导老师也确是这样做了。现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读课文也总是结结巴巴,半生不熟,原因就在于读得少,没有掌握阅读技巧。  相似文献   

10.
程言峰 《师道》2009,(6):1-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读”成了阅读教学中历久不衰的主旋律。名家示范,新秀展示,教学研讨,竞赛交流等林林总总的阅读课上,指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真可谓书声琅琅,“读”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还是老师在说“单口相声”,或者是由“满堂贯”滑向了“满堂问”,或者是以音像直观代替了文本阅读……语文教学应该改变“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局面,让学生们更多地朗读感悟、审美熏陶。笔者认为,文学阅读教学应该念好“六字诀”。  相似文献   

12.
孙双金 《江西教育》2006,(18):14-15
我心中的语文课,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可当今课堂教学现状怎样呢?为什么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课上读的训练太少。我在听课中常常发现老师讲读课文,实际上变成了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新课标引领下,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阅读教学,“书声琅琅”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君不见,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等,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也成了当下课堂中的时髦用语。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时,  相似文献   

14.
飞花搅浊愁重新定位迫时下,大家都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读。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好似阅读教学的全部都在读上,我们对学生所期待的要形成的语文能力,都能通过读来达到。笔者多次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透过这些开满鲜花的读的背后,做了一些冷静的思考,觉得当前应该对阅读教学中的读进行重新定位。正所谓“飞花搅浊愁”,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到底读有哪…  相似文献   

15.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书声琅琅,实在是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程阶段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在首条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8.
“以读为本”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语文课堂已经不再一味地偏重机械训练,使被迫接受学习的学生变回了学习的小主人;也不再刻意强化人文熏陶,让迷失的学生逐渐找回了语文学习的方向。但是,如今的课堂却过于追求书声琅琅,过于追求读的形式,过于追求解读的多元,过于追求读的情境创设,“以读为本”操作的误区令人担忧。笔者以为,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者选择最富有实效的读书方式,着重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感悟的有效指导。一、过于追求书声琅琅并非是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  相似文献   

19.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这是由汉语言的特点和汉语言的学习规律决定的 ,也就是说 ,学习语文的课堂上应该书声琅琅。有的同志说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 ,四者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但就学习片面的语言来讲 ,读写更为重要。这里读又是写的基础 ,所以读的能力是学习语文的核心 ,也是整个听说读写的基础。抓住了“读”就抓住了学习语文的根本。目前改革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强化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