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万平 《新闻前哨》2014,(9):81-81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法国理论家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引入大众传媒研究,并提出了“媒体奇观”(MediaSpectacle)的概念.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为媒体文化现象,包含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群体现象等等.而与奇观概念联结最为紧密的因素则是受众.  相似文献   

2.
吉峰  张恩普 《传媒》2015,(12):60-61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的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适合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活泼的文字、知名人士的参与、画面的绚烂多彩、艺术作品的精美华丽、影视作品中动人的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为妈祖文化娱乐化传播提供出创造“媒介奇观”的契机.而“媒介奇观”的存在,也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难以规避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3.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4.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5.
刘霜 《新闻窗》2011,(6):55-56
真实的幻象——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景观"是德波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美国学者凯尔纳进一步发展了德波的景观理论,提出的"媒体奇观"概念,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陶盼 《新闻世界》2013,(7):54-55
【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以"电视文化奇观"为研究对象,对其"现代神话"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策划性、消费性、符号化与类型化的特征,并阐释了其在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8.
李立 《新闻界》2015,(3):24-30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受到盖·德堡"奇观"概念和"奇观社会"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但在借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凯尔纳通过理论转化为他的媒体奇观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其理论转化具体表现在理论层次上由宏观理论向中层理论转化、在理论焦点上由形式理论向实质理论转化、在研究取向上由批判研究向诠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9.
媒体社会功能的弱化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件。离开媒体,也就失去了联结中国社会各个部位的“脚手架”,失去让中国社会系统循环起来的传通管道。但是。在中国媒体繁荣的大背景下。却存在一些隐忧,其中之一即是媒体社会功能的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孙伟 《东南传播》2012,(11):105-106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景观越来越日常的社会里。日常生活变的景观化之后,本来负责为大众制造景观的电视媒体只能在日常的景观化基础上更加的景观化,想要在景观中获得一席之地,电视所要做的只能是在景观之上更上一层,为大众展示奇观。本文就在景观社会的概念下对电视奇观之一的真人秀做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1.
刘颖 《新闻前哨》2012,(6):83-84
伴随着媒体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故事化创作手法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创作方式之一。电视民生新闻以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手法呈现给观众种种视觉奇观,既体现了主流媒体通过日常生活题材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媒介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娱乐至上的媒体文化,也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内容上变得平面和浅薄,媒体奇观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现将妈祖文化作为个案研究,以媒体奇观理论为视角,揭示传统文化在当代所遇到的传播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种传播困境提出建议.在当代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近年来先后推出的"浙江骄傲"、"风云浙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这"三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初衷,从榜样文化的当代表述方式、媒体文化的当代实现方式、社会文化的当代建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氛围中,妈祖(海上和平女神)文化在媒介不遗余力的宣传下,给交通娱乐和商业带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机遇与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更加吸引媒介的关注与发掘,这就使得文化和娱乐商业相结合的空间逐渐扩大,也为人们提供了对文化向往、对娱乐渴望和文化认同的原材料。媒介营造妈祖文化奇观在凯尔纳的媒体奇观论述中,有以麦当劳、耐克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奇观以NBA和乔丹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奇观有以辛普森为代表的法律和种族文化奇观等,这些奇观特征移植到中国,可以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媒体形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强大的传媒形态,新媒体自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笔者于对新媒体的认识,新媒体目前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新媒体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终提出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和对策,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已播出四季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亲子互动类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这种特质表现在奇观的视觉化建构和情节建构中,主要包括了视听盛宴的营造、"标签化"人物的塑造、"逆转性"情境的设定以及"亲民化"的讲述风格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虽然奇观化使得《爸爸去哪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但在奇观化的叙事方式下,儿童却成为了成人社会规则下和成人话语体系下媒体和受众的消费品,甚至沦为市场的卖点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慧玲 《新闻界》2013,(13):16-19
体育运动在西方一直是娱乐和奇观的主要场域之一,当代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给受众呈现了民族、国家、种族主义奇观,塑造了众多的国际体育明星,报道他们的成就、过失和丑闻。其戏剧性的媒介奇观展示、专业报道的客观性手法以及重于事实的深度报道淡化了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相对而言,国内媒体注重舆论引导,政治宣传意味较浓,降低了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5)
体育奇观是各种社会力量围绕体育明星或事件的符号生产与消费过程。本文以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及文本分析探讨当下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揭示其传播机制。本文认为体育奇观的建构消费并非单向、线性支配,而是一个复杂的话语博弈过程。由媒体话语、粉丝意见及消费文化的汇聚与碰撞而形成的体育奇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桂涛 《新闻前哨》2020,(3):69-71
"吃播"顾名思义即直播吃饭,早在2013年于日韩两国兴起。随着我国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借助哔哩哔哩、美拍及快手等平台,以"吃饭"为主要内容,用博人眼球等方式,呈现奇观化效果的"吃播"视频。本文从"媒体奇观"的理论视角,探析"吃播"短视频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性,透视其表象背后文化、社会心理和商业性多种因素的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