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从这种文体诞生之日起 ,关于“真实”的话题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内涵谈起 ,分析了各种“真实”的见解与创作实践中的矛盾 ,提出了报告文学“真实”的看法 ,即 :非虚构的理念与体验性的时空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是伴随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而没有停止过,但人们往往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相对程度①,故而使得许多有关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之后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报告文学真实性理论的迷们,首先来自对真实性内涵的正确理解程度。我国颇具权威的《辞海》对真实性的解释是:真实性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只有当“作家、艺…  相似文献   

3.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4.
报告与文学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写于1936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时间了。但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这一制度的野蛮。黑暗,让人触目惊心,作家在表现手段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也就是说,作家成功地处理了“报告”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篇熔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的报告文学作品来。报告文学属于新闻与文学的混合性文体。它以记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散文。报告文学虽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实必须真实。作家的虚…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6.
合适的想象不会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造成伤害.报告文学叙事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新闻叙事和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为:一,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二,对场景、细节及人物话语的兴趣.报告文学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它离不开人的理解,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略有虚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略有虚构”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空,它时时诱惑着报告文学作家,也警示着报告文学作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研究新时期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真正内蕴,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张立国 《远距离教育》1997,2(1):58-61,64
当代文学史一般对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一笔带过,一口否定,这种定性分析的思维惯性影响着学术界,有必要进行探讨,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和大跃进报告文学,是两个重要概念,前者包括后者,然而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表现,后者却具有一定的代表者,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包括两部分,即大跃进报行文学与非大跃近报告文学,非大跃进报告文学应该肯定的,大体可分为三类,大跃进报告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基本特征是,以褒奖之笔实录浮夸的“真实”,这也是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核验的根本症结,大跃进报告文学的特点是:1、唯意志论无限扩张。2.非本质真实的“真实性”,3.知识的罪与罚。4.概念化,模式化。5.艺术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著名记者、文学家斯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战向我们昭示:平民的真实、人道主义的真实更能逼近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底线;只有坚守独立人格、坚持独到见解,才能穿透权威话语的运蔽而达到报告文学的话语真实;只有冲破现实语境中商业文化专制的牢茏,才能重铸报告文学的辉煌。报告文学的宿命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1.
我常读徐迟同志近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哥德巴赫猜想》。在这报告文学的名篇中,作家真实地描绘了勇于为党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典型形象,文笔生动,其中议论蕴含哲理,形象生动,令人读后难以忘怀。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手段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变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它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前者包括真实性、指导性和时效性等因素;后者要求作者注意选择和挖掘典型,生动地刻划人物形象,巧妙地安排艺术结构和运用文学语言等。“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报告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恪守真实,不允许虚构;现实主义原则要求它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理性原则刚要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文学性原则则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本文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根本不能用于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中不可避免的“想象”问题,进行了范围限定;最后,对报告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抒情”、“议论”这一作者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现象,提出不应加以限制,因为它并不破坏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5.
合适的想象不会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造成伤害。报告文学叙事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新闻叙事和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为:一,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二,对场景、细节及人物话语的兴趣。报告文学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它离不开人的理解,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报告文学领域有必要重新探讨真实性原则问题。影响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尊重作家思想信仰自由和艺术自由,然后把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放在世界大格局中进行研究,这是21世纪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女性主义写作道路:自觉的性别意识,积极的介入姿态,合理的想象,别样的笔致,注重情感真实,关注偶然事件;她们营造“在路上”的现场感,读者会随作者的游走与沉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类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人性化、体验型、介入式的报告文学,可称之为“柔性报告文学”,它打破了男性写作的英雄化、灌输型、预言式的“刚性报告文学”的单调模式。“柔性报告文学”与“刚性报告文学”优势互补,并从一个侧面显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真实”又是一个多义性、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在实现报告文学新闻式的全方位真实时,“合理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在认清“真实”与“文学”,“真实”与“想象”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无损于报告文学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包身工》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谈谈报告文学的美学特点。 一 、真实美。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报告文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真实,要准确,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不仅大的事件、材料要真实,小的细节、片断也要真实;不仅事物的现象要真实,事情的本质也要真实;不仅从局部考察要真实,从整体把握也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