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普评估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以教育、科技领域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和《科普法》的颁布为契机,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普评估制度,重点开展了科普能力和科普效果方面的评估。面对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普评估的发展方向也要随之转变,一是要加强科普政策评估,及时掌握政策的执行情况、效率和效能;二是扩大科普能力评估,充分考虑当前科普的新特点,将信息化、科技资源科普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纳入科普能力评估范畴;三是强化科普效果评估,在科学知识普及效果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弘扬效果的评估;四是完善科普项目评估,明确科普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在评估过程中加入反映促进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风帆  李东松 《科协论坛》2005,20(10):12-17
科普评估体系作为现代科普管理的有效方法,能够为社会、政府等诸多方面提供服务,提高科普活动的效率和公众参与效果。但我国科普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对它的探讨尚不深入,系统化理论研究尤为少见。因此,针对我国科普机构在总体上还不够健全、组织能力长期欠发达的现实状况,探讨科普评估的方法与技术,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科普评估体系基本框架,构建科学完善的科普评估体系,对加强科普评估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科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已迈入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文章在归纳上海科普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之后,根据科技评估和科普评估的一般理论,对上海科普工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基本理念进行了初步设想,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网站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掌握科技前沿动态的重要工具之一。北京地区科普网站的快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本地区科普网站发展的现状以及指标制定的相关原则,设计了一套较为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对于北京地区科普网站开展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普场馆是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和接受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媒介。伴随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热潮,亟待理清科普场馆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在科普场馆事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突破制约科普场馆发展的瓶颈。文章剖析我国科普场馆发展的核心困境,分析科普场馆发展的主要现状,从科普场馆的政策体系、财政供给、管理机制三个方面为优化政府公共管理绩效,促进科普场馆事业良好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洋  唐任伍  陈宏明  黎川  李冲 《学会》2012,(11):55-58
近年来,科普事业社会化、市场化在一些地方兴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普事业都是政府主导,除了科协外,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导致科普工作无法在全社会持续性地有效开展。本文分析了社会力量开展科普的进展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对策、思路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会》2011,(9):21-22,58
<正>※科普队伍现"短板"打响人才攻坚战"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科普人才发展现状还是不太能够满足科普事业的发展。应该说,科普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9月16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就科普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8.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期刊有内容、品牌、专家、读者等多种优势资源,能够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必须探索新的机制,包括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版权协作模式和刊网融合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除此之外,还要为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组织和人才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校科普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科普事业发展迅速,但仍然普遍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视不足、机制有待完善、科普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相对成熟和系统的高校科普工作格局。因此,探索高校科普工作思路,完善科普长效机制成为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当务之急。分析了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从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高校科普工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加强科普法治建设是保障我国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文章立足于完善法制体系、实现法治目标,系统回顾了我国科学普及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脉络、现状与成效,进而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指出了我国科普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普领域的法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我国科学普及法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科普教育作为一门新型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益性科普设施,配备了相应的科普教育人才。然而科普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分析了科普教育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试图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实行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并举,全面推进我国的科普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而理论界对科普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概念缺乏清晰界定,对于激励科普产业的政策尚未达成共识等,导致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滞后于产业实践,阻碍了科普产业的发展。该文通过分析科普产业和科普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霁堂 《学会》2003,(9):50-52
旅游科普即借助旅游的企业化经营机制整合科普事业 ,以增加科普设施投资 ,提高科普产品产量 ,提升科普人员素质 ,激活科普运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创建科普资源 ,发挥科普效益 ,实现旅游产业和科普事业的双赢目的。旅游科普的出现将有力地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 ,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旅游科普将进一步扩大科普客体范围 ,使更多的人享受科普教育1 996年的世界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表明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竞争。国民素质常以国民受教育年限 …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普评估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科普评估的理念和功能进行了概要述评,对构建我国科普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结构框架、技术方法及指标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普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普图书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当当网获取科普图书数据共4 400条,从年代分布、引进情况、出版社与出版地区、主题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为科普类图书出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丽江市科普事业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科普人员和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各类形式的科普作品不断涌现,以科技活动周为代表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丽江市的科普工作也存在着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普活动与科普场馆等硬件设施链接不够、基层科普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文章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成芳 《学会》2013,(3):60-64
大学科普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推动全民科普,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我国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探寻可行、实效的科普教育方式,是当前大学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普形式的多样性上、科普内容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本文将通过分析,归纳当今信息社会下科普展示的主要形式并总结出其主要特征和现实意义,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殷洁 《科协论坛》2005,20(7):22-23
多年来,南京市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为科普事业的发展,广大市民科学化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就全社会而言,科普事业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各级科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突破这一阻碍我市科普工作向纵深开展的瓶颈,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莫扬  荆玉静  刘佳 《科学学研究》2011,29(3):359-365
 加强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建设是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发展科普事业的重要任务。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认识到,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建设得不到有效的制度支撑,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以中科院为例,科普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科普积极性自觉性不强,人均实际投入科普工作量下降,科普创新及科普专业能力不高。建议改进科技人员考评、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制度,加强科技人才开展科普的动员、投入、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壮大科技人才科普队伍规模,提高科技人才科普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