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思想情感四个方面,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野草》与“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风筝》的主题意蕴是兄弟之情还是爱情?对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风筝》被纳入到《野草》,不会是简单的文体变换。在《野草》的爱情链条中,《风筝》紧承《秋夜》“枣树”与“小粉红花”相矛盾的梦,开启了爱情方式争论的话题,并抒发了争论未果后的沉重心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心境的不同,再来咀嚼鲁迅的作品,每每都尝到与过去一番不同的滋味,也愈来愈体味到鲁迅作品艺术生命的经久不衰。《秋夜》,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已为不少名家阐释过,正象《野草》的其它诗篇一样,名家们对它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教育,但又常常感到不满足。我觉得充溢《野草》的深沉的哲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革命的严肃思考,以及它的诗的意境,尚有未被理解或理解不甚妥贴、不甚准确的地方。我想就《秋夜》谈谈我的想法。《秋夜》中萧索的秋景,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其中夜的天空、月亮、星  相似文献   

5.
《秋夜》由两大地点(后园与室内)和五大意象(后园的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室内的小青虫、火)构成。后园和室内决不只是单纯的地点转换,分别象征鲁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这是破译《秋夜》意象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透过意象组成的关系,隐含着怕爱、要爱和对攻击者的反击等三种爱情心理。《野草》后面的散文诗分别承袭了这三种爱情心理。《秋夜》拉开了鲁、许之恋的序幕,是《野草》的序。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7.
散文诗《野草》首篇《秋夜》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借具体的自然景物和生物,对应地表现作家未显现的主观意念,充满了象征意味。其中第八自然段的“笑声”写得很奇特,也很迷离:  相似文献   

8.
<正>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野草》里的名篇,文情并茂,寓意深远,艺术境界完美。自它问世至今,六十余年,一直推为范文。 关于《秋夜》的思想和艺术,许多研究者发表过尝析文章,有过不少独到深刻的见解。这里只就《秋夜》的表现手法问题,提出一点不很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赞”.但《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却又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这倒不是因为它难以理  相似文献   

10.
“秋夜”是解读巴金《秋夜》的关键词.作家对现实世界“秋夜”的心理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形成了同步同构的关系.通过对巴金散文《秋夜》的关键词、反义语义场、修辞接受三个角度的语言学分析,揭示《秋夜》语言特色以及巴金对鲁迅《秋夜》的积极接受带给读者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九篇。《野草》收集他自1924年到1926年的24篇散文诗,多属于随时的感想。那时,反动的封建军阀统治着北方,北京的上空乌云乱翻。鲁迅刚从砖塔胡同搬到宫门口西三条的“老虎尾巴”里住下,环境恶劣,生活困难,正象在《死后》里说的那样,他是处在“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的时候。可是,鲁迅面对严重的黑暗势力越加用战斗去寻找出路,追求光明.在《秋夜》里他说:“……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这是鲁迅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美好的理想图画,正是《野草》散文集所反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以正面的美好景象来唤起读者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反抗,对美好将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异于鲁迅通常风格的散文诗《野草》,是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差不多和他的小说集《彷徨》同时的创作。鲁迅在致肖军的信中曾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鲁迅书信集》,上卷,六三六页)这里说的“技术并不算坏”,一点也不夸大。下面,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对《野草》的“技术”作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深入细致地阐释鲁迅的散文名篇《野草·秋夜》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构成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5.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野草》的艺术特色周治杰鲁迅在给肖军的信中曾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鲁迅选集》第636页)这实际上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对《野草》作了总结。这里凡己肾技术并不算坏”,既...  相似文献   

17.
女儿正上小学二年级,喜欢阅读,我认为她目前尚处于识字阶段,并不刻意去引导她的阅读方向,任她随意翻看家里的书刊.没想到,有一天女儿在与我闲聊时,涉及了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秋夜》,令我刮目相看. 读过《秋夜》的人,大概都忘不了文章的第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相似文献   

18.
黄艺荣 《阅读与鉴赏》2007,(10):56-57,26
对《野草》的解读,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无可辩驳的解读方法,之所以从作者写出来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鲁迅自己对章衣萍说的“我的哲学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面”,  相似文献   

19.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20.
以书为友     
我爱读书 ,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的精神寄托 ,书是我的心灵家园。我爱读书。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 ,还是戏剧 ,都吸引着我 ,诱惑着我。我接触了许多书 :《野草》、《唐诗·宋词三百首》、《安娜·卡列宁娜》、《雷雨》……偶有所得 ,暗自欣喜。常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让我回味无穷 ,受益匪浅。以散文为友 ,我能从中领略出散文的意境之美。《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叫《雪》 ,而散文就像“雪”一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