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邮友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相互交流中自发、自愿、自然形成的一个群体。它的称谓,平凡而普通,但它让我从邮品中体味了人品,从交往中感悟了真情。邮品有价,能从市场买到,而邮友的交情则是无价的,需要彼此用心去培育呵护。邮友好似一本读不完的邮书,让我不断地收获信息,增长邮识,丰富邮藏;邮友又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经常看到外面多  相似文献   

2.
杜洪位 《收藏》2006,(4):111-111
还是孩提时代,我就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成年后,随着所集邮票的增加,结交了一批邮友。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日实寄封在社会上被看重,而我在新邮发行时,总会收到几枚首日自然封,最多时,一天可收到四五十枚。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园丁,我不仅在课业上为学生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也利用我的集邮爱好为学生们打开了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今虽已退休10年有余,可我仍然耕耘在校园集邮这片土地上。肘年来,看着一棵棵集邮的小幼苗在茁壮地成长,心底总会油然而生出无可替代的那种成就感、自豪感和愉悦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与这些纯真质朴的小邮友们的交往中,  相似文献   

4.
5.
6.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集邮界也开始慢慢复苏。但我国绝大多数集邮爱好者,不但不了解当时世界集邮的现状,甚至连外国邮票的来源都没有。好在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信息渠道毕竟开通了,于是我认识了德国的彼得  相似文献   

7.
党辰 《上海集邮》2007,(3):24-25
一、《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十周年》邮票第2图设计的是否“会师”场面? 在“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极力篡改历史,妄图把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说成是毛泽东与林彪会师,运动一开始,“毛、林会师”的大幅宣传画就矗立街头,邮电部也被迫暂时停售纪41第2图“井冈山会师”(有朱德形象,图1)。实际上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江西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部队会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史称“朱、毛会师”。而林彪当时不过是朱德部队的一名连长,根本不存在什么“毛、林会师”的问题。在当时“化大革命”运动形势下,“井冈山”邮票设计回避了这个问题,第1图设计的虽然是毛泽东和林彪四十年后重穿军装站在一起,但登上的却是天安门城楼(俗称“大蓝天”邮票)。第2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现的是“毛泽东亲手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设计说明),票图上是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和当地农军登上山头,手指前方,并没有“握手”、“欢迎”等会师场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离休前是北京邮政一个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并分管北京市邮票公司。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原党委书记杜庆云任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后,为了使市邮票公司和北京市邮协更好地配合,有利于集邮活动的开展,向市局党委提出让我兼任市邮协副会长,主持市邮协的日常工作,就这样,我开始接触集邮界。  相似文献   

9.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10.
“新光”邮友陈志川(1916—1977),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财务学校,是40年代著名的邮学家和集邮家,抗战之初,杭州沦陷,为避寇乱而移居沪上,日与邮人交往相处,既和年纪相若的周炜良、严西峤、叶振伯等相互切磋,复得老一辈如张承惠、陈复祥、周今觉、叶颂蕃等之指点,更与徐慕邢、王纪泽、陈葆藩、张赓伯等结为忘年交。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加之好学,进步至快,曾专集海关大龙邮票,而有“大龙专家”之美称。真有一日千里之势,深得老一代邮人所赞许。  相似文献   

11.
吴旗妹 《集邮博览》2010,(10):82-84
前不久,我有幸赴台参访交流。在紧张的参观交流活动中,我努力寻找机会,收集、制作邮品,台湾之"邮"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纪念。意外之喜——台北故宫首日封抵达台湾,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座落于台北市郊阳明山下,米黄色的外墙和青绿色的琉璃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外观很不起眼,但是里面却收藏着70万件珍品。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马基·雅治先生是我的一位美国邮友,他的经历和集邮历史非常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3.
父亲自上中学从爷爷手中接过一本邮册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集邮生涯。从首日封到新邮票、年册,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了。父亲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罕见从台湾寄来的实寄封和邮票。在年近花甲之时,这件被压抑的愿望愈发突显出来,几乎要成为人生之憾。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矿物宝石专题集邮爱好者,与美国专题集邮协会(ATA)——宝石矿物和珠宝专题集邮研究会建立联系已有十余年时间,结识了多位同专题外国邮友,并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该研究会副主席兼会刊《国际宝石集邮》(Philagems International)主编、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退休教授法兰克斯?布瑞斯(Francois Brisse)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记得8年前,即1999年,布瑞斯先生来我国天津南开大学讲学时,我曾专程赴津与他会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上海11·15全国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一位集邮近50载的上海市化工集邮协会工作人员,更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和积极的投稿者。在这次火灾事故中,集我几十年心血的中外邮品估计难逃厄运(到目前为止,警方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未允许我们进楼,因我的住宅是离起火点最近、燃烧程度最严重之处)。我有两部专题邮集曾参加地方和行业的邮展,更令人心痛的是藏品中还有诸多人民币纸币,其中有的可以算得上珍品。  相似文献   

16.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同行议论,说我们的体育教研员齐老师是个古板的“倔老头”。但通过与他几年的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可恨——可爱——可敬的“倔老头”!可恨与他首次接触,是在10年前,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天正赶上教研室老师来学校听课,我“荣幸”的被选中。我上课的内容是“三步上  相似文献   

17.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认识市教研员是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那天一大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提前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我看了看表,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这时,不知道是时间过得太慢,还是我来得太早,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煎熬地等着上课时间的到来。离上课还有五分钟,市教研员提前  相似文献   

18.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两位钓友,就一般而言,当然是友,可从某个角度来看,又属师。在多年的交往中,我都曾向他俩认认真真地学习过,并且是心悦诚服地讨教。虽未曾行过什么拜师礼,也未曾言明有师徒关系,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俩确实术业有长,技高一筹,是我的好老师,甚至是值得尊敬的“大师”。  相似文献   

20.
关于邮简,现在已经见得不多了,但它毕竟是集邮范围内很重要的品种。我就一直在想怎么焕发出邮简的"新春",那将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突破。邮简集信封与信纸于一身,比明信片更有隐私。我还发现邮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展开,我们集邮时关注的邮票(或邮资机符志)、发件和收件的邮戳等元素,都能够在同一平面上一览无余,被展开的邮简所展示的面积远远大于同等大小的信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