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笛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到如今传统的六孔笛,竹笛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面对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易加义一生致力于竹笛作品创作、发展和教育传播,为竹笛艺术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竹笛演奏家,还是一位笛乐作曲家、教育家,对竹笛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其创作的《西域行》更是第一首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为十孔笛的创新、发展以及普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设想揉音的方法是从带有指板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中引进的,它很适合表现细腻柔和、圆润优美的乐曲。竹笛半孔揉音的音色设想是来源于中国板胡的,直接借鉴于板胡的压揉音。竹笛半孔揉音技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后,主要应用在《沂蒙山抒怀》、《秦川抒怀》、《江河水》、《深秋叙》等一些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作品中,并且效果显著。这恰恰体现了演奏者及创作者对现如今竹笛技法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的音乐素质教育中,竹笛音乐是培养和创造音乐思维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提高对音乐教育特有作用的重视是完善和发展现代音乐素质教育的前提.其中,为了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竹笛演奏的引进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分析目前竹笛音乐演奏技巧的基础之上,提出引入竹笛演奏中风门的控制规律,具体分析了音乐中竹笛演奏过程风门的大小位置和变化规律的特点,风门指竹笛演奏者上下嘴唇之间形成的形似扁平椭圆的吹气小孔.在竹笛演奏过程中,它的大小和位置不仅随竹笛的大小不同有所变化,随着竹笛音的高低不同也要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4.
正竹笛专业教学的历史距今已有六十多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开始,竹笛教材就陆续进入人们视野,从《笛子吹奏法》《笛子教材》到《五声音阶训练竹笛教程(一)》《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等,这些竹笛教材编写的风貌历经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竹笛教学与竹笛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将建国以来的中国竹笛教材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总结回顾历史教材的编写内容与价值,分析当代教材的  相似文献   

5.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竹笛艺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浸润下,不断获得新的演奏活力与创作潜力,为我国音乐艺术文化提供了大量优秀内容。本文就将从地域流派对竹笛艺术的影响,与南北两派音乐风格对竹笛艺术发展的影响这几个角度,分析中民间音乐与竹笛艺术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笛这一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6.
钩沉与断想:当代(1949—2009)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的历程是民族器乐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竹笛艺术发展的初始期、文革期、繁荣期三个阶段的典型案例、主要特征及代表性艺术家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竹笛发展的规律,为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民间艺人及笛子演奏家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使我国的竹笛的演奏风格及作品,自然的分为南北两人流派。南北派演奏风格融于一体,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更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竹笛是我国古老乐器,演奏技巧分为南派、北派与地方技巧,根据年代划分也分为创新技巧与传统技巧。在改革开放后,创新技巧经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在竹笛曲目中应用的传统技巧不同。新竹笛作品的出现,使得竹笛技巧的创新应用成为了可能,包括两派演奏技巧融合等,对现代作曲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中国竹笛教学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老中青三代竹笛教育家的努力下,新时期竹笛艺术人才辈出,竹笛教学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专业竹笛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十余年时光,评估、总结竹笛艺术各级教育模式中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新教学体系建构的设想,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竹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竹笛艺术教学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赵松庭先生的话道出了中国竹笛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本文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并对其主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以来,在艺术表演形式、形制、结构、流派、演奏风格、作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国家在场"是研究者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核心内容,在长达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在场"一直是影响当代竹笛艺术发展、创新最为重要的力量。"国家在场"不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推动力,使中国竹笛这一隐没在旧时民间的"叫花子"乐器成为中外国际音乐舞台中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乐器之一。同时还使演奏这些乐器的主人从民间乐手转变成国内外音乐界知名的演奏家、教授,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当代中国竹笛艺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深入分析国家在场对当代竹笛艺术发展所起的影响与作用,为其他民族器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在竹笛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生活阅历有限,综合知识缺乏,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不能完全地表达作曲家及其作品所应表现的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比较快捷地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古诗词作为竹笛教学的补充,引入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竹笛教学的质量,又能达到古诗词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赵松庭先生的话道出了中国竹笛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本文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并对其主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以来,在艺术表演形式、形制、结构、流派、演奏风格、作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竹笛吹奏中存在的"超长音"的演奏困难现象,"循环换气"在赵松庭先生的不断实践中被创作,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循环换气"属于一种难度相对较高的演奏技巧,有效的丰富了竹笛艺术的演奏魅力。基于此,本文从"循环换气"演奏技术难点出发,并深入分析"循环换气"演奏技术在《早晨》、《鹧鸪飞》中的应用,以期为竹笛演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竹笛,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演奏专业也是众艺术高校的热门专业,竹笛演奏从业者人数逐年攀升。但和其他中国民族管乐一样,竹笛的五线谱记谱仍未被接受,更难谈推广。在高校竹笛演奏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采用数字简谱来为竹笛记谱,这不仅背离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也使演奏者在参加乐团排练时略显尴尬。就竹笛的五线谱记谱方式,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分歧,那么,究竟五线谱是否适用于竹笛,究竟哪种五线谱记谱法才适用于竹笛,哪种记谱法才会被竹笛演奏者更容易接受,五线谱记谱是否需要改变竹笛传统指法与演奏习惯,是否需要特别的指法练习体系作为支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长笛与竹笛吐音技巧有异有同,影响长笛与竹笛吐音质量的共同因素包括口型、气息、舌及口腔的运用,其吐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发音方法及吹孔角度上.  相似文献   

17.
竹笛     
竹笛,民族吹管乐器,又称笛子、横吹。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广泛用于器乐表演、声乐伴奏、戏曲、曲艺、歌舞表演之中。竹笛由一根内径粗细均匀的竹管制作而成,其结构分为笛头、笛身和笛尾三个部分,在管身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按孔、2个前辅助音孔和2个后出音孔。竹笛的种类繁多,传统竹笛以曲笛和梆笛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竹笛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的音乐魅力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净化,情感上的升华,从而使人积极的面对人生。竹笛艺术与礼乐、诗词、宗教与民俗等都有关联,本文主要分析了竹笛的音乐文化以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竹笛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类,其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情感,传递思想。并能够通过音色为前提,展现世界多元化与变化性。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思想情感呈现非常重要,因此在此类艺术作品中应当加强情感饱满。本研究从乐曲本身角度出发,分析竹笛演奏情感内涵,音色所包含的情感元素以及竹笛演奏形式上的情感塑造等内容。通过对竹笛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探究对演奏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呈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帮助演奏者能够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表演素养与艺术水平。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音乐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在竹笛演奏中,音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音准是竹笛音乐表现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所以说,音准是竹笛演奏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演奏中"音不准"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原因各异,较难解决。要想解决演奏中的音准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影响音准的因素,进而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竹笛演奏的质量。一、竹笛演奏中影响音准的主要因素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一种,属于"横吹"开管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对于竹笛这种重要的旋律乐器,影响其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