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你无法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他的激情会让人觉得无法辩驳。他在北京的分公司叫"华佗论箭";他公司的年会叫"感恩论坛"。你可以叫他"中国包工头皇帝",他也乐于被称为"华夏第一狂人"。他说"我能一直狂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X。"  相似文献   

2.
张安朴,在上海新闻界、美术界大名鼎鼎,圈内人都亲切地唤他"阿朴".已届花甲的他,是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原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出色的美术编辑工作,使他获得了"上海韬奋奖"和"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他卓越的艺术才情,使他获得了"绘画多面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杨舸 《声屏世界》2011,(3):61-64
在很多人眼里,他不知变通,短袖不舞,如同客户对奥美的玩笑——"傲"慢又臭"美",他会因客户的不尊重愤然主动停止合同,但喜欢他的客户一点都不比讨厌他的客户少。因为他中国式的忠厚、因为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南宋画家马一角在画风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藏"。而本文首先对他及其"善藏"画风作个概述;其次讲他在画中的"善藏"艺术;再次论述他在画作构图上的"善藏"之风;最后讲他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善藏"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6.
汤计是谁?"万里大造林案"、"‘王木匠’诈骗案"、"草原巨贪徐国元"、"黄金大盗宋文代"等相关报道和"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人民的好警察郝万忠"等重磅新闻作品均出自他手。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呼格案"的最早报道者,6篇内参,9年坚守,最终助力呼格吉勒图平反昭雪。就这样,他也被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一颗被追逐的星。1月13日,人民日报内参部邀他做客青年读书会,主题为"汤计和他的内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虽然早已知晓他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人感觉饿了,走进便利店,他抬头看看墙上的二维码,拿出自己的老年手机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他招手叫车,几辆显示"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从他面前呼啸而过,他不知道,这些"空车"早已被年轻人从打车软件上预订了.于是他转去坐公交车,听到司机师傅说请打开行程码和健康码,不会操作的他又"灰溜溜"地下车了.当他终于在路边等来了真...  相似文献   

9.
作为凤凰卫视的常客,某种程度上讲,他被自己的老朋友"涮"了;作为与范美忠进行辩论的辩手,他却是因为自己的"气涌如山"把自己给"打倒了".但是,一次辩论的失态,是不是就该把他从一位理性的评论员, "贬损"为一个充当道德卫道士的伪君子?或许,他在公众面前一次表现的失败并不能埋没他骨子里潜藏的理性气质.  相似文献   

10.
爱他的人千倍地爱他,恨他的人万倍地恨他,前者何只万千,后者寥寥二三。他,就是湖南衡阳日报社离休干部、主任记者李升平。在中国新闻记者群中,李升平以杂文式的批评报道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关注民生,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党风记者"、"业余纪委"、"反腐斗士"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崇高荣誉,是他几十年新闻记者生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老马 《北京档案》2002,(7):40-41
在档案部门经常听到"没钱"的叫喊声,你要他开展活动吗?"没钱";你要他订阅刊物吗?"没钱";你要他上等级吗,还是"没钱";你若再问他,为什么工作上不去,他自然仍是那句话,"没钱".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钱"二字竟成了某些档案人用来挡"兵"的"将",用来挡"水"的"土",实在叫人可悲可叹.不过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他是江西电视界的大牌。他回答:"我只是个‘杂牌’。"有人说,他是江西音乐界的名家。他回答:"我只算个‘玩家’。"田信国,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电  相似文献   

13.
正"他是热情的,却又是冷酷的;他是刚毅有决断的,却又是犹豫不决的;他是开朗的黎明气息,却又是忧郁的黄昏情调;他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他是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徒。"这是曹聚仁先生在《蒋经国论》一书中对他这位浙江同乡的评论,他还称其为"哈姆雷特式的人物"。近日的新剧《北平无战事》中,始终在电话听筒那一侧的终极BOSS"建丰同志"(即蒋经国),无时无刻不显露着这种令人"捉急"和揪心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清末年间,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梁启超撰文说"少年强则国强",将他"富国强兵"的"中国梦"展露无疑。而他的这种政治抱负也映射在了他的报刊活动当中,于是就有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这种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他的少年"中国梦",找出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角色定位的认识来源,并结合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古鉴今,分析当今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5.
黄公略声名显赫,与林彪、伍中豪并称"朱毛"麾下的"三骁将".后来,蒋介石经常用"朱、毛、彭、黄"来指代中央红军.黄公略才华横溢而又英姿潇洒,彭德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朱德称赞他智勇双全,毛泽东多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称誉他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6.
冯美 《东南传播》2013,(8):98-100
"他者"的解读源自于雅克.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研究"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电影《我11》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继《青红》之后又一部以儿童视角来反映某个特殊的时代问题和人民所肩负的沉重。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的小主人公王憨置身于时代背景的"大他者"中、受父母朋友"小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构建过程,从而在"他者"之镜中成长,实现其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7.
高士其,一位传奇式的作家!在时间上,他瘫痪了半个世纪又五年.在空间上,他以轮代脚,运动全靠别人推.人类赖以骄傲的丰富语言,在他口里,只有"嗯嗯"、"喔喔"的含糊音节,除了常年生活在一起的秘书高仰之(他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二日因癌症逝世)和妻、子懂得外,他的"高氏语"只有天晓得.他写作,是把一管圆珠笔,插在他不能分开而僵直并拢一起  相似文献   

18.
正当年的他,与大名鼎鼎的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革命道路上曾经叱咤风云、出生入死;当年的他,被蒋介石以"七哥"相称,荣任"总统府"资政。而他的名字,对于当代人来说却很陌生。这与他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丁惟汾。  相似文献   

19.
正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庙镇,国际著名佛教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世界佛光总会会长,临济宗第48代传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学院名誉院长。他12岁礼佛行佛,逐步将佛教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遍全世界。他创建的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被誉为"人间佛国"。他以"净化人心"为己任,致力弘扬的"人间佛教"被赞为"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变了社会",他被尊为"一代宗师"。"他将一己化作灯芯,以一生的磨难和努力点燃自身,照亮他人"。他的功绩和精神,被褒奖为"跨越了宗教、超越了台湾、飞越了时空"。他不辞辛劳,积极为两岸交流与合作呼喊奔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不懈努力。他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江都人民的自豪。  相似文献   

20.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