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朝后期是一个胡汉文化趋同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汉士族大多加入到东魏北齐政权中。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高于进入中原的周边胡族,这些士族又是世代传承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学识水准较高,因此他们对于进入山东地区的胡族及胡化汉人的汉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东魏北齐政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北齐国号源自高欢父子的封爵与籍贯。然而揆诸魏齐之际的史实,北齐国号的选择还受到追溯先祖、攀附与拉拢士族、附会谣谶及契合美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出北齐统治者谋求抟合北镇勋贵、河北豪族、洛-邺士族文官等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高校版)》2021,144(6):10-16,61
东魏北齐邺京的网格化管理与其城制高度契合、统一,并影响东亚各国都城。其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层级纲目网格系统,按地块区划分级管理,设部、行、里、坊四级,各置官守,分掌城市治安、道路交通、户籍、课役、农桑、奸盗防止等。古籍、墓志资料所见邺京六行、五十五里(包括城外)、九坊,反映了邺京网格化管理史实片断,由此史实片断可以观察到古人在天人理念指导下,将城制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与管理编织在一个系统内,形成有机整体,而且各有礼制可循,故都城建筑乱象少,城市社会超强稳定。都城管理又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由此确立都城"首善之区"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在迁都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演化为军事冲突,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其后不久,高欢改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形成邺城和晋阳隔太行山东西联动的都城格局,对东魏北齐的政治演进和空间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政治地理的视域看,高欢迁都是新形势下寻求政治环境与地理空间相契合所做的必要调整,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迁都以后,高欢以邺城为政治中心,以晋阳总摄军事,实质上形成了军政分离的两都制架构。随着形势的发展,两都制在形式上逐渐固化,但权力重心却出现向晋阳倾斜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山西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齐储君的建立与皇位继承问题密切相关;其东宫建制比较完善,也颇重视东宫教育、培养,但对巩固储君地位的作用不大;客观政治形势、后宫娄太后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北齐"兄终弟及"现象一再出现,并最终制约着储君的建立与其后来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自从程应镠先生首先提起"干"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之后,相关的讨论一直不断。三十多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史料的局限,关于"干"的身份,统治者对"干"的剥削方式,以及北齐食干制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它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寺主”和“法师”不误,而且碑文补文献记载之不足,每州的“僧官”、“沙门都”的设置都不止一人,州级设有僧官“大律师”。州郡也设有僧官“都维那”,各寺均设有法师。  相似文献   

8.
东魏北齐出于治国的政治需要,曾发生了胡化的逆流,但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着汉化。从文教建设来看,其汉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修立国子寺及各州郡学校,研习儒经,敦述儒风;推崇汉族礼乐,思弘古典,遵照汉礼行事;恩接南朝入齐文士,令其参加文教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欢所言“督将家属多在关西”一语,往往被视为其优容怀朔勋贵的确证,但此“督将”所指实为东魏北齐中由关中西来的一批降将。这些武人身份各异,包括尔朱天光旧将、河西部落酋帅以及关陇土著豪强,其东归或事起仓促,或只身被俘,故而将亲属遗留于关中。他们投靠高欢的原因,主要包括贺拔岳之死导致的关中势力联盟破裂,东西魏国力悬殊下的政治选择,以及孝武帝之死导致的政治反噬。这批西来武人东归高欢后,由于根基浅薄,故只能积极向高氏统治者靠拢,依赖武力立足于东魏北齐政坛,却因之成为高氏钳制怀朔勋贵的工具,最终在高氏与怀朔勋贵的激烈斗争下沦为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北齐亡于北周,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为:军事上,立国之初军力优势和战略优势即已缺失,而后战略战术多有失误,将帅任用不当,后主高纬临阵指挥无方,终于导致战场大溃败;政治上,君昏臣贪,政局混乱,斗争酷烈,民族矛盾突出,严重削弱了政权;经济上,大修宫室,均田制被破坏,赋敛繁重,礼佛之风盛行,使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些因素互为表里,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北齐政权在外力打击下灭亡。由北齐的军事及于政治、经济,寻根溯源,由表及里,以求揭示出实质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齐崔頠墓志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一方北朝清河崔氏的墓志 ,撩起那一时代宗法政治的台幕一角 ,具有很强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13.
豪族的专横、酷吏的擅断、立法与司法的脱节,是北齐法制异化的主要表现.鲜卑贵族对法制的漠视、法律与民族关系的畸形发展、司法执法体制的混乱,是北齐法制异化的主要原因.以史为鉴,在我国当代法治进程中,应当严格规范司法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限定司法人员的任职条件,同时应当注重法律程序与法律实体权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以北魏碑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将军"类职官进行研究.在统计出北魏碑刻出现的所有"将军"类职官后,结合《魏书·官氏志》,从名号、品级、册封次数等方面描述该时期的"将军"职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创作和批评为例,重点分析自然山水和人适性自然的生命意识间的联系,即人在自己内心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体验获得了自由,体验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世界包含在自身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秦以降历代对交趾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交州农业的发展.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士民南迁的局势和内地的有力支持则使这一时期交州的农业趋于繁荣,农作物的栽培和农业生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家学肇端于先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昌盛。由于时代的变化,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家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家学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家学内容由专经而博通,教育对象由开放而封闭,家学主体由单一而多样。此外,两汉家学为官学的有益补充,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则成为世族文化教育的主体形式,承担着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在北方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天下腹心”。其发展的过程主要有魏晋和北朝两个阶段,根本原因在于劳动人手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