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幅“左公柳”照片出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版的《西北揽胜》杂志,没有具体的拍摄时间,也没有注明拍摄者的名字,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拍摄地点是在陕甘驿道或甘新驿道上。 起初,我觉得这幅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近景是一条压着车辙的大路,两侧是伸向远方的密  相似文献   

2.
徐斌 《新闻实践》2006,(8):F0003-F0003
这是一张其“貌”不扬的照片:构图算不上精致,用光也谈不上考究;没有楚楚动人的表情,也没有精彩激烈的动作。但当你读着这幅看似平常的照片时,也许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张耐看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漫画·笑话     
《出版参考》2009,(11):28-29
大麻烦 丈夫:你为什么总是把我的照片放在手提包里啊? 妻子:我遇到麻烦的时候,一看见你的照片麻烦就消失了。 丈夫:太好了,我能给你无穷的力量。 妻子:是啊,我一看见你的照片就会对自已说:“还有什么麻烦比这个更大?”  相似文献   

4.
某报副刊发了这样一张照片:花篮旁,一稚童着鲜丽的日本和服作娇媚状题图文字是:妈妈,我像不像日本人?看了这幅照片我有一种苦涩的味。当然,孩子是纯真的,家长让孩子穿和服拍张照片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报纸和编辑身上(大概是无意的)。配了这样的文字说明,客观上会起到什么样的导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收到一份用大信封寄来的稿件,打开一看,是一张8寸大的照片;再看在照片的下方的空白处,来稿者观规矩矩写着两行小字──画种:油画。画题:军人候车室。作者:郑文勇。信址: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啊,原来是一幅油画的缩小照片。我仔细端详着这幅酷似照片的油画,仿佛看到艺术的天空中又升起一颗希望之星。我对油画是个外行,只知道油画是一种西洋画,用油质的染料在画布上画成。这种画,常见的题材是表现西方古代的风景或人物,当代虽也有国人洋为中用,用此表现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可毕竟凤毛麟角。而这幅油画,不…  相似文献   

6.
侯波同志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外宾们在一起”,是一张好照片。人们看了这张照片,好像身历其境,亲眼看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重而又慈祥的仪容,亲耳听到了三大洲不同肤色的人民的共同语言:紧密团结,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为什么这幅照片能这样强烈地感动人呢? 我想,主要是作者成功地通过一个有限的画面,表达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照片是运用照片的画面作为语言(当然是“形象语言”)去报道新闻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它与文字共同构成了当今平面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评判新闻照片的优劣。应当是看这幅照片的画面所蕴含的形象语言的多寡,也就是看照片的形象表现力是不是够强了。  相似文献   

8.
让形象说话     
一幅好新闻照片所反映的事实,应该既有政治教育意义,又要真实可信;它的画面形象不但要活灵活现.而且要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这样才会给读者以亲切的感受,发挥教育和鼓动的作用:《老农激动》这幅照片符合这样的要求.《老农激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老农和人们熟悉的著名评剧演员马(?)握手的画面。不消看文字说明,就知道反映的是评剧演员下乡为农民演出的事实。老农的动态,姿势、表情中表现出他们十分激动的思想感情。从老农那微动的嘴唇,仿佛还能听到:“好啊,我们的生活好,盼着你们来唱戏。”同样,从马(?)的神情上也能看出,  相似文献   

9.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一幅照片的联想曹石延安时期留下一幅照片:毛泽东同志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毛泽东同志身着旧棉衣,棉裤两膝盖处各有一块补钉。看这幅照片,立刻会让人想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也可以说,这幅照片是对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艰...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幅在家乡西藏阿里地区拍的照片,画面是:伫立于灌木丛中的我,裹一件皱巴巴的皮大衣,两手叉腰,双目远眺,蓬乱无章的长发被高原的风卷成一簇。“整个一个流浪者”——这是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而我,每当端详这幅照片的时候,眼前都浮现诸如“自在”、“充实”、“旷达”、“潇洒”这类生动的字眼,身心被一股暖流包围,油然而生对家乡的感激之情。的确,多年来家乡给予我的回报是多么丰厚啊!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从家乡开始的。1988年夏,我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日报。到拉萨的第六天,我便以报社记者的身份踏上了西去阿…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画     
“两支羊从独木桥的两头走到当中,谁也不肯相让,最后,‘扑通!’都掉入水中……”这个寓言故事在我小时候就已听过看过多遍了。可是,当我在报上看到这幅画时,我被艺术家的构思征服了,我象得到一件宝物似地将它复印珍藏起来。“你为什么这样珍爱这幅画?”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画家把群众中早已流传的故事又做了一次艺术处理,可以说是种“推陈出新”吧。但,我不认为这仅是情节上的变化,形的变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贵刊的.比较喜欢里边的“来图求解”栏目。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喜欢看也喜欢拍。这幅取名为《神韵》的照片是我在“西部风雕塑巡回展上拍的。希望您请专家给予点评指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图中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三个人:西部歌王,当红明星,艳丽的模特.他们眼神间,好似在交流些什么呢?但我总觉得照片还缺点什么。  相似文献   

14.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5.
曾经看过一则笑话: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迎外科治之。医曰:“易事耳。”遂用小锯截其外杆,即索谢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是内科的事。”笑话不过是笑话,读过之后一笑也就罢了,谁也不会当真。不过,在看了北京市建委在2005年11月10日作出的将严厉制裁“恶意讨薪”行为的表示之后,我不由得拍案称奇:原来世界上果真有这样施行“锯箭疗伤”的庸医啊!按照北京市建委的说辞,所谓的“恶意讨薪”行为,指的是这样一些现象:一是通过“民工讨薪”解决工程各方合同纠纷,怂恿民工以群体性讨薪为名,施加压力,甚至阻断国道交通,以达到尽快解…  相似文献   

16.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17.
今年5至8月,在几家报刊上相继见到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一位女民警站在两位傈僳族妇女中间,比着手势在同她俩交谈。看了文字说明,才知道这位女民警就是今年6月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的武警云南总队怒江支队上帕边防派出所的干部李碧开。这张照片,看来是拍摄者经过导演摆布一番之后照的,又一稿多投。这且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同是这一张照片,至少用了四种内容截然不同的文字说明。请看:5月3日的云南法制报和5月29日的中国法制报刊登此照片时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群众了解户籍情况”,6月26日的中国妇女报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妇女了解计划生育情况”;《民族工作》杂志第八期的说明是“李碧开同志向傈僳族群众了解致富经验”。这里我们要问:到底让读者相信哪一个说明呢?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文字报道是这样,新闻照片也是这样。一张图片只能是一种新闻事实。而这幅新闻照片的拍摄者,为适应不同报刊的需要,竟胡编乱造,这是不能容许  相似文献   

18.
请看本期《新闻通讯》封面这幅照片,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大海飞溅的浪花,战士撼天的呐喊,力聚千钧的缆绳……这是人与海的搏击,生与死的考验。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这幅《英雄的航天测量军士长张志宏》摄影作品,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荣获最高奖——现场人物肖像大奖,今年7月在京发奖并展出。这幅有气势、有力度的新闻摄影照片是怎么拍摄成功的?据作者谈  相似文献   

19.
时下,好的新闻照片对提高报纸的信息量,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快速抓住读者视线,起着文字所不能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新闻照片一定要真实可信,贵在抓现场,切不可“造假”和“导演”。笔者的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近期,我在有关报刊上看到了两幅这样的“新闻”照片:一是某省报在头版刊发了一幅本报记者拍摄的彩色新闻照片,图片说明是:某县进行水资源灌溉改革,农民由昔日的先灌溉后交费,到眼下的购买水票进行灌溉,不仅杜绝了以前的大水漫灌,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节约了种田成本,图为某村农民踊跃购买水票的情景。看了这幅照片,笔者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20.
最近陕西省某地发生森林大火,在救火过程中有9名干部群众遇难。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有家媒体用了这样一幅图片:某殉职干部的妻子拿着一只亡夫被烧得焦黑的手站在那里。图片说明是“某某的妻子已欲哭无泪”。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就是:可怕,太可怕了,让人不寒而栗。可以想象,记者是想通过照片反映殉职干部牺牲的惨烈,从文字稿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未曾想到媒体会把状况如此具体化,真是“图不惊人死不休”啊!这让我想起去年香港艺人陈宝莲自杀事件。她跳楼自杀后,有香港媒体收买殡仪馆工作人员,拍摄并刊登了她死后的照片。这件事在香港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