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柔然族名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然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大的民族集团,曾经在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约一个半世纪之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过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402年,其首领社(艹侖)自称可汗,成为北方民族君主称可汗之始。这个民族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有过相当的影响,虽然在程度上不如其前的匈奴和鲜卑、其后的突厥和蒙古等那么巨大。因此,这一族名的来源和涵义,也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名称一样,受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3.
段氏鲜卑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段国。却不是鲜卑族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兴起,并一度主宰西域部分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等,他们分别隶属于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汉藏语系的藏语族,其语言、血统、文化都大小相同,在物质文化上则颇多类似,其精神生方式又各具特点,值得深入考察。一、鲜卑与柔然鲜卑本东胡的一支,“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语言、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①。是我国古代北方大族之一。早在匈奴时期其中的一支已徙居西域,史载匈奴有呼衍王主西面;呼衍即呼延,既是匈奴四大主姓之一,又是鲜卑诸显贵…  相似文献   

5.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6.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束、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拓跋鲜卑的南迁与其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以山名族,属东胡族系。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与西部鲜卑(北部鲜卑)两大部。西部鲜卑即拓跋鲜卑发源于我国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西北)。  相似文献   

8.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和山西、陕西北部的游牧部落有土方、鬼方和狁等。春秋至战国时,林胡及楼烦移至鄂尔多斯地区。而在战国时代出现的北方民族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匈奴,最初也是把鄂尔多斯地区及阴山一带当作活动的主要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郡县,开始了最早的垦殖。东汉后期,北匈奴及乌桓、鲜卑、西羌等游牧民族先后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游牧。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等一些北  相似文献   

10.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一些游牧民族,逐渐走向定居的农业生活,陆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北方的民族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辽宁、河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到处都有大量的内迁少数民族居住,据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讲,内迁的匈奴、鲜卑、  相似文献   

11.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13.
论敦煌文明的多民族贡献──兼及民族关系汪泛舟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杂居地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既有大月氏、塞种胡、乌孙、羌戎、匈奴等族生息和繁衍,也有汉与鲜卑、退浑(吐谷浑)、吐蕃、回纥(鹃)、党项、蒙古等族经营与统治。自汉以降,由于丝路贸易...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两汉时期乌桓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桓的前身是东胡。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据《乌桓传》记载,其一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另一部分则“远窜辽东塞外”,此后遂分别以乌桓族和鲜卑族之名出现于史册,而东胡这一族称就被乌桓和鲜卑代替了。一、乌桓社会及其经济由于史料所限,关于东胡被匈奴攻破前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只能根据零星记载窥测其个别细节。但建国以来,在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和宁城县南山根等地的考古发  相似文献   

15.
史书记载的"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兄弟民族,尽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经历与历史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趋向,即一旦兴起之后,总是由北向南,不断汲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传统,表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向心运动。忽必烈以前的北方各民族包括北狄、内迁的匈奴人、拓跋、鲜卑、羯、氐、羌、沙陀、女真、契丹等族都是如此,忽必烈则是一位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在鲜卑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上,推寅带部众从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与匈奴人逐渐融合。期间,鲜卑人的祖先受到了先进的匈奴人的影响,其族群在体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与匈奴人趋同的现象,即匈奴化倾向。鲜卑人受久经汉文明浸润的匈奴人影响,是鲜卑早期汉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八世纪到清朝中期近三千年的时间里,犬戎、大月氏、越族、乌丸、濮人、匈奴、鲜卑、氏、羌、羯、突厥、靺鞨、藏族、党项、契丹、女真、蒙古乃至一部分波斯人、阿拉伯人等数十个民族,百余个支系的部族都被同化于中华文化之中,中国的文化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政权当属曹魏,其所面临的民族问题也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曹魏政权对于拥有强大骑兵力量的匈奴和鲜卑采取分而治之、抑弱扶强、内部瓦解、阴谋刺杀等一系列管理政策,使匈奴和鲜卑"甘心臣服,为其效力尽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曹魏与蜀汉、东吴对抗的实力,为以后历代提供了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