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4岁高龄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应《人民日报》“美术世界”副刊之约,用那支幽默的笔,写了一篇题为《求求媒体》的顺口溜,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意见,也很有杂文味,这里顺手写下一点读后感。 * “不送精神红包、‘大师’高帽。”时下,媒体上“精神红包”不少,好话说尽,“高帽”如云:一位青年演员才主演了两出戏,报上就称他为“著名艺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有人视“名”如“命”,只要有“名”就捞,也不管该不该得。做记者工作多年,至今还为报道中排名而苦恼。近日,我参加了一个“扫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几十个单位,一百多人。我把报道写了,社长审了,第二天报纸一出版问题就来了。一位管宣传的副部长找到我:“排掉啦,把 N 局排掉啦,他们不派人来参加会议啦!”部长还很神秘地转达了 N 局领导的牢骚,说什么:“开会有我们,扫‘黄’有我们,报纸上都把我们撇在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基层通讯员每与报社记者相比,总是自渐不如。有的觉得“人家有典型题材可写,咱只能‘拍点常规镜头’”,有的感到“俺这些‘上记者’唱不了‘大戏’,只能小打小闹地哼两句‘地方戏’,没有‘唱’头。”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也能“拍”好“高难镜头”,“地方戏”也能成为“拿手戏”。因为,基层通讯员长期泡在基层,有的甚至终生就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生活、工作。基层,就是他们的“一方土地”,地界熟,历史清、现状明。即使埋得再深的“金刚石”,他们也有机会把它挖出来,探准确“地灯戏”大有“唱”头。那么,基层通讯员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地方戏”“唱”成“拿手戏”呢?笔者认为,除了“拍好”“常规镜头”外,还要重点“拍”好如下“镜头”: “瞬间镜头”。对基层的突发事件,报社记者往往鞭长莫及。即使闻讯起来,也可能要时过境迁,晚了三春而基层通讯员则很有可能首先听到、看到、甚至还能亲身经历到。因此,他们就可捷足先登,现场拍下那些“瞬  相似文献   

7.
现场镜头之一:去年12月,《渴望》剧组一行11人应邀去大连与观众会面,当他们得知当地某娱乐场所已卖出场票,票价每张30元时,扮演刘惠芳的演员张凯丽等当即表示:“我们不是来走穴的,我们一分钱也不要”。对方很受感动,将售出的票全部收回。后来演员们还退掉了大连某企业赠送的手表。现场镜头之二:也是在去年,浙江省某工厂开新产品鉴定会,邀请了几家大报和当地小报的记者参加。在会上,厂方赠送每人一个红包,内装50元钱。一位小报记者退掉了红包,厂方很受感动。两  相似文献   

8.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10.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1.
3月24日以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以及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而西方主流媒体却进行了大量歪曲事实,欺骗舆论的报道,充分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真面目。最近,中宣部领导同志指出:“要对我们的记者进行一次什么是‘新闻自由’的教育。”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揭露和认清西方主流媒体‘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努力地做好新闻工作,中国记协新闻学术委员会、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6月23日联合召开“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研讨会”。会上有6位同志作重点发言…  相似文献   

12.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13.
媒体很穷吗?     
如今的媒体是不是很穷?说穷吧,看看那一座座漂亮的广电大楼、哪一点显得穷气?说不穷吧?“我们这些单位早就被赶下海”,“不仅要‘断奶’,还要‘造血’、‘献血’”,再加上“第四媒体——网络的竞争”,“自己养自己日子很不好过”等等又总是挂在嘴边。于是乎,电视主持人从头到脚的穿戴都是由商家提供赞助的。笔者统计过某日某家电视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张季鸾说过:“新闻记者最根本的职责是‘记’。如果当了老记者就忘了‘记’,那就剩下一个‘老者”、失去了记者的天职了。”诚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渗透,已经突破了笔记这一单纯的新闻采访记录手段,一些熔记者高素质和新技术的诸多手段随之应运而生。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划分归类,分析探讨各种记录手段的利弊,以求记者灵活选择或多种手段并用。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到,有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呵斥某些媒体和记者:“记者实在太笨”,“绝对不要低估媒体的愚蠢”。(见《海外文摘》2002年12期)作为在媒体工作过30多年、名字曾被误认为是“阻假”(即“祖甲”的谐音)的笔者,初看这个批评,觉得有一点别扭、刺耳。令人惊讶的是,里德利竟是一种被称为“麦田怪圈”(也称“庄稼圈”)假象的制造者。里德利自称是“一个在银幕下制造‘天兆’的淘气鬼”。他的文章坦陈了这个英国人和他的妹婿一起造假的经历。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他们用一根长钉扌契在麦田里,钉子上栓着绳…  相似文献   

17.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8.
告别前,罗宾森女士和我互赠礼品。我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只“鼻烟壶”——内壁绘有一位仕女,漫步在香花芳草间的小路上。这是北京制作的工艺品。它也是一种传播媒介,既可作为礼品以传递友情,亦可显示我国目前传统手工艺的水平。罗宾森收下“鼻烟壶”,惊喜地说:“哦,中国‘香水瓶’,真美!”我想加以“更正”,遂嘟囔道:“这不是‘香水瓶’,而是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朋友常有佳作获奖,电话求之要诀,对方谦虚一番之后道出真经:“我经常注意自己‘水桶’里的‘水位’,惟恐知识的‘水位’下降而使文章‘搁浅’。”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