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美的数学     
林雯 《教育文汇》2007,(2):41-4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刚开始研究时,觉得它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来仔细分析,却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于是我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人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有了我们的祖先结绳孩0痕、摆石子记数的情景;有了阿拉伯数字演变、发展的漫漫历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课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兰带娣 《成才之路》2011,(14):56-56
情境一: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课间时,我早早进了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几位学生见到我,高兴地围上来问:“老师,这节课我们画什么呀?”我说:“这节课我们接着画人物。”随后,有位学生说:“哎!又是画人。”一脸的无奈。看来前两节课的人物临摹已经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有了厌倦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培训,市里组织了几节观摩课,其中有一节是三年级的体育课。课的结构很清晰:课前热身操---教学主题---练习巩固---游戏---课堂总结……进行得有条不紊,组织安排可谓天衣无缝。学生也像一架架上了发条的小机器,在老师的指挥下不停地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坐在操场边听课的几位老师小声议论:“这节课真好!我们那儿三年级的学生没有这么训练有素!”“这毕竟是节示范课嘛,课前花的工夫肯定不会少!”“课上得是很好,可惜有一处失败。你们注意到没有:课前的热身操,后面的那个集体舞,包括最后的游戏都不是很整齐。”“对,对,对!…  相似文献   

4.
上完上午第二节课.我从教室走出。刚走了没几步,班里的几个学生就从后面追上来,不停地问:“老师。下节上什么课?”我随口答道:“音乐课。”“耶!”几名学生兴奋地蹦跳着跑回教室。  相似文献   

5.
大染缸     
今天一年级的国学启蒙课要教《史记·韩信受辱》,我准备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墨子的《染丝》。“大家把那张印有《染丝》短文的纸拿出来,我先来听听你们读熟了没有?”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冒出一句话,“那个黑老师很有意思的!”“嘿,有同学能记住我上节课风趣的说法,不错!”我心  相似文献   

6.
一天上课前。忽听一位教师反映学生对我的评价:学生都说历史老师讲课很生动.讲起课来眉眼都会说话。听后,我嘴上虽说“我这小眼也会说话?学生太抬举我了。”心里却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我喜滋滋地走进了课堂。这节讲的是《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由于学生对我的肯定,整节课.从语气到声调、从板书到表情、从手势到眼神,我都将我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从学生会心的微笑、流利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很成功!  相似文献   

7.
简单教数学     
看了李霏老师的《验证勾股定理(1课时)》课例(三)后,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一节广东省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生本教育模式课.作为顺德的同行,我很了解镇属初级中学学生的水平是比较差的,但“验证勾股定理”这一传统的教学难点竟然可以被教得这么简单,学生却可以学得如此精彩!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吗?经过对这节课的反复研究,我发现,本节课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到师范附小见习。除了在四(2)班听课,我还给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记得那节语文课刚下,我还没走出教室,五、六个学生就围到我身边对我说:“章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我自己明白,这节课上得不怎么样。于是,我很内疚地说:“不,我上得不好。”“章老师,你就是上得好嘛,你写的粉笔字多漂亮!”一个顽皮的学生大声地说着。哦,原来是这样。第二天吃过午饭,我早早地来到附小。一进四(2)班教室,只见学生都伏在桌上,写着什么。我就走到一个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旁边,问道:“游开荣,你在做作业吗?”“不是,我在练钢笔  相似文献   

9.
这是节新授课,课题是“人教版”的老课文《登山》,课前我作了精心的设计。按照我的设想,这节课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课上竟发生了“卡壳”。那是在谈话导入时发生的变奏曲。我先请同学说说自己登山的经历,话刚出口,性急的孩子就坐不住了,伸长了胳膊要求回答。正当我满心欢喜准备提问时,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一个很不和谐、或者说根本不应该此时发出的声音——“老师,这节课是上《登山》吧?”当时我的头“嗡”地一震——本该是自己说的话,不想却让学生捷足先登了。怎么办?撤?那哪行!…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有同学听好了,打好后再打一遍!”接着就是一阵阵叹息声。  相似文献   

11.
林玉松 《教育导刊》2004,(3):124-124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与心沟通的课。一节45分钟的课过去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开心的,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效果比我想像中要好。课后,他们交上这节课的评论,他们的触动也颇大。  相似文献   

12.
每次“欣赏”完一节公开课,我都会问学生同一 个问题: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 回答一: 生:喜欢!因为公开课上不论回答的对与错,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 生:很喜欢!!因为上公开课就没有太多的作业了。 生:非常喜欢!!!因为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都“预习”过了,所以一点都不难懂,上起来很“轻松”,很“快乐”。 学生的回答真实得让我害怕。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在市“百节好课”展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省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神奇的打击乐》。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课的切入点、构思、结尾还是流程都非常新颖、完美!但是有一个细节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地痕迹——这节课请所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全部用食指“指”着学生。当时的评课者也忽略了这个细节,然而它却像一把隐形的刀刺痛我的心: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习惯性动作,尽管“兰花指”很美,但她却亵渎对孩子们的尊重!为何不用“请”的手势呢?我全然不知执教者当时的动机。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在目前流行的课堂激励评价行为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今天下午的一节写话课,我和学生做了一项“复印”的游戏,就是老师每做一个动作,便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并用笔“复印”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首先,我从教室门口走上讲台,有位同学马上说:“老师从  相似文献   

15.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秋月圆诉亲情》,当我在课上出示中秋节常吃的月饼实物时,学生们都兴奋了,我顺势发问:“你喜欢吃月饼吗?”话音刚落,大家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对月饼的喜爱之情。就在这时,一向很有想法的小z也举起了手,他说:“月饼有什么好吃的,我一点都不喜欢月饼。我倒是对月饼的包装盒比较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有个别学生也附和起来。  相似文献   

16.
这些天学生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都会被我桌上的个性小相框吸引。“这是二年级同学做的吗?”“哇,真漂亮!真有个性!回去我也去做一个!”“哈哈,这是包装绳哎,这是毛线,这是纽扣。还有,这是糖果上拆下来的丝带小花,这种糖果我也吃过,可惜小花丢了!”“这张照片拍得真有趣。”他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不时地还会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也做一个?”我总是笑着说:“这个嘛,很容易,上了二年级你们也做!”嘴巴里说着,心里美滋滋的。想起来上这节课本来是让我很头痛的,动脑筋改动了一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真是值得!  相似文献   

17.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18.
吴慧敏 《教育评论》2007,(2):146-147
有位教师上了初一年段的《第一次真好》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我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片段:……师:“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第一次真好”,“好”在……师:你们有没有“第一次真好”的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生:第一次坐飞机,又紧张,又高兴!生:第一次为妈妈买菜。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生:当家还真不容易!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感觉很有趣。生:第一次下水游泳,很紧张。师:紧张之后呢?生:感觉很新…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第二节课文:我忽然看见—“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破坏它!妈妈听了点头,微笑浮上脸颊:“祖国的画中,还有个懂事的娃娃!”)【案例】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流动的画》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第二节时,对“我忽然看见—”这一句话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一次阅读课上,同学们这样评价一位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他读错了一个字。”“他多字了。”“他第二句重复了。”“他有点结结巴巴!”再看那位学生,面对居高临下,毫不留情的点评,一脸羞涩,只好灰头土脸地坐下了。也许他的心已经在狂跳不已。这节课再也安静不下来了。果然,这节课,他显得坐立不安,注意力很不集中,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引起了我的思索:怎样能利用评价有效激起此类学生的信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