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国家或地区,要想取得快速而高效的发展.都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发展的问题上,重要的是使自己创造经济剩余和进行资本积累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过早地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发展活动以图创造产品差异性方面的优势.安徽省在泛长三角的建设中,应围绕自身的优势,承接好东部的产业转移,建成中国新的制造业工厂,在坚持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支持长三角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才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这也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泛长三角产业互动合作,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与平台,设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机构,搭建统一、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分类指导、兵团作战战略,培育协同作战能力;突出安徽优势,提升资源和产业的品位,科学制定产业互动合作与发展规划,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对接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后起国家和地区赶超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在我国长三角非常普遍,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特色鲜明的集群优势.分析国内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长三角经验,对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个区域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将近20%的GDP,吸引了超过50%的外商直接投资。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长三角的区域物流随之迅速发展,本文就苏州物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苏州物流的优势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关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应至少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上,即开放经济的内在假设和价值链在空间的融合。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其表现形式为价值链的空间外延,长三角地区企业与区域外甚至国外进行分工合作,并最终实现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尽管当前政府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实现产业一体化的真正主体还在于微观主体企业.从实践情况看,正是微观主体企业通过价值链与产权链两种途径而展开的跨区域投资活动,推动着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引导推动物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绿色—精益”物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分析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绿色—精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盐城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对盐城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盐城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接轨上海为抓手,通过提高政治站位、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协力共建共享、对接开放体系等途径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民主党派工作科学化,在探索和发掘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特色。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当前培育民主党派工作的优势特色,一是要吃透中央精神,二是要摸准自身实际,三是要注重创新发展,四是要认真发掘优势,五是要着力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为切入点,采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了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舟山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本文介绍了大连会展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对比大连市,对舟山发展会展产业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展开,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中国声谷一枝独秀,合肥制造迈向合肥智造,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身手不凡。通过梳理近期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文献,可以将其总结为三种效应: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跨期时间效应。比较人工智能产业发达的北京市、广东省和长三角等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上述地区跨期时间效应更为明显。鉴于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等地有相似之处: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跨期时间效应,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会逐步显现,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就业平衡被打破;长期来看,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安徽省就业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若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将可能发生就业极化现象。为此,要及早应对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  相似文献   

13.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的年代,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成功。而教学中渗透成功心理学,创造成功环境培养学生成功精神,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成功的信念支撑下,树立学习的自信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追求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成为21世纪的成功人才。  相似文献   

14.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15.
周艳 《考试周刊》2013,(59):189
<正>新《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性和自信性……"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个性特点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游戏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使幼儿能自主地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在实践中,教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庆发 《职教论坛》2007,(19):20-24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随着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长三角"现有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9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41所(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长三角"包含16个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强,财政收入占全国1/4,出口占全国的1/3,全国百强县半数以上都在这里,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就占了10个,而长三角城市群仅以全国1.1%的面积(10.96万平方公里)、6.5%的人口(8212.12万人),创造的GDP产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随着"长三角"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Mega-lopolis)概念的提出和认识,"长三角"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是由附着于空间上的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了城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发育程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更能直接、及时体现"三大资本"程度。探索和研究"长三角"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适应和促进城市群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趋势,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三角理论在亚洲地区和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成功运用,为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提供了理论支持。苏北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为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提供了契机,徐州、淮安与连云港三市资源的优势互补、经济水平的梯度差异以及产业的分工与联系都为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提供了条件。徐州、淮安与连云港城市规模的扩张,苏北区位劣势向相对优势的改变,徐连、徐淮、淮连等发展轴的形成,苏北发展政策环境的优化,是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的现有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近四年更连续创下两位数新高,堪称举世瞩目.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要薄弱得多,特别是我国动画业在世界动画格局中更显边缘,而西部的动漫业发展更是边缘的边缘,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没形成较具规模的产业格局.随着我国政府对发展我国动漫事业愈加重视,加之动漫产业的优势日益显现,所以在全国的动漫发展形势日趋见好的形势下,我们也要想一想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何追赶上时代的步伐,在动漫产业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资讯群言     
??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在规划和布局上协同,按照产业的布局重新思考专业的布局,避免专业雷同化。其次,要实现优势资源协同,三地职教发展各有特点,要把优势资源整合利用。最后,要实现创新上的协同,特别是在政策上要协同突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为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安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与泛长三角对接进行策略探讨,利用安徽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数量众多等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有利条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