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从视角、方法、理论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的核心内涵“关联”。具体到课堂生态,国外研究中存在两种理解:课堂环境和课堂生态;以后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外研究在课堂生态的具体内容、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课堂生态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中一个热点课题,国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重在通过对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借以完善国内课堂生态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的课程理念,阐述了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认识,在开展大量真实而扎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把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了比较,探索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与特征;总结了基于生态理念的"对话式教学"的课堂实践形态;初步提炼了采用"导学·展学·研学·问学"四个步骤实施"对话式教学"的操作路径;指出了构建生态课堂的目的是师生的和谐共长,这种发展是一种生命与思想的自觉,而非功利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生态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生态研究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宏观教育生态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教育生态研究的可能与必要、教育生态研究的对象与目的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微观课堂生态研究进展主要是把生态作为价值取向和研究视角去研究课堂。我国教育生态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改革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的改革需要建立在对课堂文化的新认识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哲学的观点重新解读课堂文化的内涵,探讨课堂文化的构成,试图在把握课堂文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为课堂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研究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生态的内涵涉及课堂生态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环境构成课堂生态的结构;课堂生态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的特征;课堂生态具有中介与传递、加工与建构、调整与适应、促进与驱动等生态功能及其动力机制。这些内涵具有跨学科与普遍性意义。课堂生态研究应选择三种价值取向,即整体性取向、互动性取向和平衡性取向。  相似文献   

7.
自1932年美国教育家waller.w.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概念以来,国内外对生态课堂教学形式的研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涉及到英语课堂尤其是英语阅读课堂范畴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本文从生态课堂的内涵方面,研究英语生态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促进高等师范英语阅读教学中生态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微观范畴。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就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概念,开启了现代教育生态学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课堂生态,涉及课堂的具体内容、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生态视域中研究课堂,是以生态核心的内涵为关联,联系课堂的  相似文献   

9.
建构生态课堂的前提是要对课堂生态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剖析,对课堂生态的困境进行分析与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职校生态课堂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预设问题多,课堂生成少""学生被动思考多,交流对话少""学生解答问题多,质疑分享少"等"三多三少"问题。可以通过"是什么,追问整体性""为什么,追问互动性""做什么,追问开放性""得什么,追问生成性"的"四省四问"来构建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0.
生态课堂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育者追求“轻负高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本项研究把目前教育生态研究中普遍关注的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引向微观层面的课堂建构,通过生态课堂案例研究以及课堂案例群的建设,以描述的形式探究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操作方式或方法,体现了教育生态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成熟,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开始逐渐以更加专业的姿态对本专业领域展开系统而深广的研究。我国成人教育的研究取向逐渐由"成人教育"转向"成人本体"、由"人力资本"转向"文化资本"、由"阶段发展论"转向"终身发展论"。研究方法论由移植研究转向建构研究、由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由单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研究内容呈现出新趋向,具体表现为研究领域呈现更加广泛的态势、研究热点贴合社会变革发展实际、研究着眼于不断寻求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三段四式"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模式是学前教育围绕"幼儿园教育管理"形成的教研模式。"三段",即将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活动分为教研前、教研中、教研后三个阶段,"四式",即教研过程主要通过游戏体验、案例剖析、交流互访、问题研讨等方式交互作用,增强互动和体验,关注方式的转变和模式的创新。"三段四式"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模式聚焦教研"真"问题,关注教研"真"体验,形成教研"真"成果。  相似文献   

14.
胡建华 《教育学报》2006,2(3):64-69
在科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大,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的今天,大学如何组织与开展科学研究愈来愈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其中“研究漂移”与“教学漂移”、研究的重点与研究的一般、“大科学”研究与“小科学”研究这几对关乎大学科学研究基本性质及其组织特性的问题尤其值得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的教学研究面临着范式转型的挑战。我国教学研究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积累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成果,但一味追求"定型化"是我国教学研究的习俗。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学习共同体"与"反思性实践家"这两个概念,作为冲击"定型化"研究的矢量,开辟了教学研究新的平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新的"教师文化"的创造。当前,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也为实现教学研究的转型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不竭的思想动力。但是,它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真正实现教学研究的转型尚需排除种种干扰。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论应用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理论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着偏重分析性研究、忽视整合性研究,重“容位研究”、轻“主位研究”,注重静态性分析、忽略动态性研究,重视“结构学”研究、忽视“现象学”考察四个方面的研究缺失。本文从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比较教育评论》在1998—2007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地域上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主题上,《比较教育评论》重视宏观教育制度研究,关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研究当前热点问题;微观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日益升温;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探讨起伏不定。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研究仍然是《比较教育评论》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不同研究方法的的综合运用成为当前《比较教育评论》的一大特色,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地域上,单一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评论》的主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尤其关注,大规模的跨国比较研究引人注目,全球趋势和区域研究渐渐增多。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应明确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提升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水平,拓展比较教育的研究地域,创建立体化的研究对象,加强比较教育学术群体的自身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习型社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学习型社区的理论研究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政策相伴相生。当前国内关于学习型社区的研究在概念定义上纷繁多样,在功能定位上复杂丰富,在学科涉及范围上广泛多元;并在总体上存在着研究领域的泛化、研究理念的理想化、研究视角的单一化、研究过程的“两张皮”现象等问题。学习型社区的研究必须重视基本理论建设,关注现实中国的社会实践,实现研究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对CNKI的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绘制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290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研究(宏观维度);二是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观维度);三是基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微观维度);四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学生维度)。未来,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该把握以下趋势:一是厘清核心概念,保证研究精度;二是注重理论自觉,加强研究深度;三是转变研究视角,拓宽研究广度;四是建构评价体系,提高研究效度。  相似文献   

20.
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因其在解决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倡导。这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于"重理轻用"、"低水平重复"、"文不对题"等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泛化及滥用现象;混淆教育行动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存在"去理论化"倾向。秉持跨学科研究取向,以问题为中心,正确认识、评价和定位教育行动研究,廓清概念、规避"唯方法主义"倾向、重视理论思维,方有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