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2009年7月《新闻联播》从语速、播报新闻的条数到大胆启用新人等编播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丁大侃 《新闻世界》2013,(10):195-196
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在节目形态与语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平民视角加大社会民生类新闻内容的比重,增加了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接地气近民生,回归了“新闻本位”,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观众感觉更清新,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敏莉 《新闻世界》2014,(7):100-101
在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35年来,《新闻联播》见证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潜移默化地参与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更新嬗变,《新闻联播》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其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喜闻乐见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陈盛开 《今传媒》2013,(4):93-95
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目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而央视《新闻联播》的成功改版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鸿 《新闻知识》2006,(11):50-52
2006年6月,开播3周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全面改版。与此同时,在6月5日晚上19:00的《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两位被称为“熟悉而又陌生”的新主播:李梓萌和康辉。两张年轻的新面孔的出现,立即引来大批观众的关注,一时间,对于两位新人以及《新闻联播》节目的评价纷纷涌现,其中有一种观点尤为引人注目:即众多观众认为,《新闻联播》换播音员不如风格创新。事实上,尽管长期以来有着号称是极高的收视率,由于风格上的陈旧等诸多原因,《新闻联播》正在日益失去它的领土。且不说凤凰卫视这种境外传媒的冲击,就是在国土之内,众多的上星卫视在激烈的…  相似文献   

6.
嵇美云 《视听界》2001,(1):38-38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无论在技术上9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仍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最近,笔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总觉得仍有不少遗憾,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8月我国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各种新闻媒体针对新闻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新闻联播》作为新闻界改革的风向标围绕"走转改"进行的调整反映出《新闻联播》传播内容的均衡化、亲民化趋势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其调整受到业内外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岳子荷  周丽 《今传媒》2016,(5):154-155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新疆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了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作为“喉舌”与“社会公器”的媒体自然也义不容辞地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介绍新疆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传播新疆文化,向世界展示新疆和中国的文化及形象.《新疆新闻联播》作为新疆最具权威性的新闻栏目,自然承担起了此重任,让世界了解新疆,了解中国,对新疆和中国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而微博、微信等的诞生,又引领人们进入自媒体时代.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的地位日渐式微,以中央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栏目都在悄悄“变脸”——编排上寻求创新突破:内容上体现“微视角”;表达上更贴近、更关注民生;新闻报道故事性更强,更注重观点立场的表达;包装手段更靓丽多姿,节目更好看.本文以《福建新闻联播》改版为例,探讨新语境下的地方新闻联播走向.  相似文献   

11.
程嘉钧 《东南传播》2014,(2):103-104
本文分析了五年以来《新闻联播》报道清明节相关的新闻话语。笔者认为《新闻联播》首先加重了有关清明节本身的新闻话语的分量;其次,相关话语体系有着明显的变化,除了继承了以往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这一传统的话语体系之外,还增加了诸多关于传统文化、服务性信息的话语体系。无论对于节日本身还是对于《新闻联播》,这些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的消息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对于<新闻联播>这次的调整,内地媒体普遍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国际新闻时长增加了、舆论监督要加强、氛围不要那么严肃……"其中,<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等25家媒体在报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时,在关注增加国际新闻的同时均提到了加强舆论监督、新闻批评的报道,且后者比前者更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韩书庚 《今传媒》2010,18(10):93-94
《新闻联播》是官方电视新闻的代表,新闻标题被学界誉为新闻的眼睛,目前学术界比较缺乏对官方新闻语言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对《新闻联播》中的主要虚词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类,发现了一些规律。希望对新闻从业者有所帮助,并能拓展新闻语言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韩书庚 《新闻世界》2010,(10):54-55
《新闻联播》是官方电视新闻的代表,新闻标题被学界誉为新闻的眼睛,目前比较缺乏对官方新闻标题语法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对《新闻联播》中的主要实词类标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4类,语料为2009年12月1日—12月28日共431个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新闻联播》出现了几位新面孔,引起了人民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家议论纷纷,品头论足。这是中央台其他节目主持人变脸所没有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新闻联播》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联播"作为一档国家新闻节目,因此它在广大受众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当前应该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确保跟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18.
长平 《青年记者》2008,(1):75-75
中央电视台自己搞了个“2007年全国观众抽样调查”,发布调查结果,宣布全国电视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前20名中有18个是央视自己的栏目,其中前三强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同一首歌》。尽管央视强调此番调查的客观、公正和准确,但还是引起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网民挖苦说,央视一年正经到头,终于忍不住搞笑了一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杨帆 《新闻窗》2006,(5):68-69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6月5日,该栏目17年来首次试换播音员,两个年轻的新面孔在屏幕上亮相,引起了公众对其革新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档"说新闻"节目,《福建农村新闻联播》虽然开播才半年之久,就已深受众多观众的喜爱。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剖析受众接受该节目的心理内核,发现《福建农村新闻联播》不仅满足受众的"三农"消费需求,还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初衷,更满足了获得知识、监测环境、自我认知、拟态人际关系等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一些特殊需求。本文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这档节目的成功因素,力图给对农新闻节目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