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开放档案与保护公民隐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指出“文件应当最大限度地开放利用,这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同时他又指出:“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毫无疑问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另一方面,两者具有矛盾性。据调查统计,地县级...  相似文献   

3.
孔华 《新闻世界》2012,(7):17-18
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Web2.0的兴起,网络隐私侵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网络用户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网络隐私立法保护现状、行业自律模式和技术保护措施,提出适合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隐私2.0框架体系.Web2.0时代的用户隐私保护应充分发挥国家、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用户三方面的力量,明晰责权,相互制约,提高网络信任度,使互联网向着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影  陈爽 《声屏世界》2022,(2):21-22
文章从媒体新闻报道与公民隐私保护价值博弈的角度切入,探析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媒体业高度繁荣的当下,新闻报道与隐私保护博弈的形成及原因,并从制度、媒体和公民的角度进行了反思,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隐私"是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概念,但"隐私到底是什么"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隐私定义,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差异很大。法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有关于隐私的研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社会的到来给社会的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而数字化生存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边界的消融,则令其隐私无处安放.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对确定的隐私内涵,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日渐呈现"液态化"的特征,并借由大数据挖掘技术不断整合出各种新类型的隐私,且其财产属性不断体现.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让我国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而从消极的层面来看,互联网繁荣发展背后所带来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依然严峻,企业数据、个人隐私等面临广泛的侵权行为。需要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加强管控力度、优化基础条件、创新加密技术和提高安全意识等方法,增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产业吸收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构建起"用户-信息-媒介"三者实时匹配的智能广告体系.然而,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广告产业大量出现信息泛滥、野蛮推送和隐私泄露等问题.在隐私保护政策愈发严格的背景下,整个广告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图书馆涉及到读者活动和读者信息隐私的工作环节,分析了读者对隐私自我保护存在的保护意识缺乏、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隐私自我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郭笑晨 《今传媒》2016,(9):34-35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创意性地提出了“地球村”概念,描述了人类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得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当代,“地球村”渐渐成为了互联网语境下的术语。然而,在网民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诸如公民隐私的泄露、政府实时监控等互联网的暗面问题也渐渐凸显了出来。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公民的积极面对下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会成为负面问题成功解决的希望与光明。  相似文献   

12.
电视法制节目不少案例通过纪实手段报道公民或法人之间的敏感问题,满足观众了解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愿望,很受观众欢迎。但暴露过大、侵犯到公民隐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由于法制节目的定位和特征决定其内容必然是人们的法律实践和法律行为以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者必须处理好节目中的暴露性和公民隐私权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李荣  顾理平 《传媒观察》2023,(6):104-109
近代以来隐私概念的内涵经历了诸多流变,从19世纪初的阴私观念,发展到今天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的隐私权,隐私概念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各方利益的角逐之中。晚清至民国时期,新闻界一方面通过竭力报道和揭露阴私吸引读者,提升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对公权力的监督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政府当局则借保护阴私或保护名誉之名实行新闻专制之实。研究认为,现代依法治国建设中对隐私的研究和探讨有必要意识到隐私权所重新面临的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差序,隐私保护需警惕基于传统道德伦理之上的“伦理陷阱”,回归到以人的价值尊严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谢兴政  王佳玫 《现代传播》2022,(11):159-168
从社会认知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老年群体媒介使用中的隐私保护意愿形成机制展开探讨发现,进入信息化时代,中老年人处理媒介使用中的隐私问题会经历威胁评估、应对评估和保护行为三个阶段,同伴影响和代际影响是触发中老年人隐私威胁评估和隐私顾虑的关键要素。隐私顾虑无法对隐私保护意愿产生直接作用,需通过沟通效能、应对效能、隐私信息寻求意愿等中介变量产生影响。因此,开展中老年群体在线隐私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切实帮助其融入智媒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参政与公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劼 《今传媒》2011,(6):103-104
公民网络参政是网络背景下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我国公民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社分离趋势的加强以及民主制度的日益完善而觉醒,这正是公民网络参政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公民网络参政作为公民非制度性诉求的一种新兴路径,是彰显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推动政府重视公民网络参政,积极引导公民这种非制度性参与,并逐渐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个重要而深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在发挥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之外,越来越成为公民维护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工具。笔者拟从历史角度研究大众传媒在公民意识构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社会媒体该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随着移动社交软件用户量的增加和功能的丰富,其用户使用过程中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交软件服务商完善功能和行业部门加强对隐私安全的监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信息内容安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信息人素质和信息环境对使用态度也产生正向影响,移动社交软件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信息技术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应用在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考察了数据防疫中政府收集与公开个人信息出现的问题,以此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隐私泄露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具有社会选择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保护策略,对隐私保护技术变革产生着重要的调节。隐私与个人信息一元化的保护策略,在技术上追求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导致隐私保护技术离身化,隐私保护目标异化和保护思路偏差。"为利用而保护"的隐私保护技术混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忽视了隐私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面临价值逻辑的困境。脆弱的隐私具有强烈的切己性和具身性,我们必须秉持隐私与个人信息二元化的保护策略,发展诸如联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具有切己性和具身化的技术,让隐私保护从离身转向具身,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防御,从中心化转向分布式。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政府网站隐私政策为评价对象,从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内容、途径、信息利用例外情形、用户权利、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保护、免责声明等几个方面,对国内50个政府网站进行了调查,系统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隐私政策制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