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家族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宗法人伦秩序中整体与个体,与西方传统个体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靠商品交换和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联结中的整体与个体,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整体轻个体”,与西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个体轻整体”,都是同中西方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关系、政治需要相联系的。它们为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与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作出扬弃,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丰富的、全面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3.
将龙凤的文化作为历史、考古或神话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学科知识兴起之后的产物。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舶来,使中国学界对传统龙凤观念起源的解释成为兴趣焦点之一。大量社会进化论、人类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被翻译引进,再加上现代民族国家战争与动员力的需要,"龙凤"不但被赋予了按照不同现代人群需要所重塑的社会学标签,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打造为一尊现代国族神像。本文尝试摆脱一系列关于龙凤观念"层累地"现代迷思,去探讨以考古、传世文献等实证资料研究早期中国龙凤图像及其观念起源、演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荡,犹如石落死潭,激起层层波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坚船利炮开路,涌进古老的中华,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国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天朝上国”观念也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反省古老文化传统,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意识,并开始走出天朝意识误区和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一)民族自我中心意识是早期人类历史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只是随着地理屏障的突破、战争以及程度相当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而在…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中华文化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时刻。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和社会向近代的发展,中华文化就处于深刻的转变之中。古代的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能否以及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00多年来,人们思考、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进行了长久...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7.
正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追赶着西方的步伐,事事皆以西方为标榜来要求自我,可得到的却总是"东施效颦"之效。这种盲目追赶西洋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始终弥漫而未能退散,尤其在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科举废革令中国固有的四民社会结构崩解,传统的社会上升渠道被阻塞,在科举废除的同时,学堂也逐渐兴立起来,这种亦旧亦新的状态时常伴随于士子文人左右,于是"中体西用"的理论架构再次为世人所引用。本文拟从文化史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西学导入与中学变革为切入点,透过  相似文献   

8.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八年间,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的"学术自由"盛况,不仅涌现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还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本文主要探求当年出现"学术自由"盛况的成因:由于中国的近代大学是仿效西方而建,大学校长多由留学归国的传统士人担任,西方大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在抗战前已成为三校的办学理念;中国知识分子本身也具有自由独立的学术传统,他们以学术创造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还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等人也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层面来阐释学术自由,有效地调适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西南联大师生进行学术创造的共同价值认可,演化为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华夏文化》2003,(3):17-20
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二者的关系 ,成为谋求救国方案的仁人志士们无从回避而且急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钟天纬以敏锐的眼光 ,积极探索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成为近代较早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学者。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钟天纬的中西文化比较观。钟天纬 ( 1840— 190 0年 ) ,字鹤笙 ,上海华亭 (即今松江 )人 ,1863年 ,在家乡授徒。1873—1875年 ,在上海广方言馆肄业 ,1876年在山东机器局任翻译工作。 1881年应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之邀赴德。在德国两年 ,他“游历欧洲各国 ,考勤政治学…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基本主题是:通过塑造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传统文化(即传统民族精神及状态)是如何影响俄罗斯民族性格健康发展与延误该民族进步,力图用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来改造俄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鲁迅(188  相似文献   

12.
卫聚贤是1949年前考古学界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考古有开创性功绩,还编写过两本考古学史专著,对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尽管如此,卫氏始终没有得到以李济为核心的主流考古学界的认可,甚至被排斥为考古圈的"票友"。究其原因,乃因其受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学术影响而对传统古器物学的治学理路有系统地吸收。当近代田野考古学大行其道时,卫氏以其宏阔的视野尝试将古器物学与田野考古糅合而成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由是,卫聚贤在考古学范畴、与古器物学关系、田野发掘方法、考古报告撰写、考古宣传和推广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的这些认识与主流考古学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卫氏与古器物学界往来频密,造成主流考古学界对他们愈加排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文明超越西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社会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追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企业文化缺乏对人与自然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思考,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强调经济单位的工具理性,实质是一种物本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文化的重构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相结合的企业制度生态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借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民族艺术的成熟要求对人、社会、自然的阐释和描绘能用"本我族类的眼光"。而这种文化样式能在"他者的目光"中成为研究人类文化创造力的范本。CCTV制作展播的《中国油画人  相似文献   

15.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人我之异,对外基本上为一封闭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同时对西方文化,也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精华借鉴吸取改造而来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孙中山的先进文化观念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宋伦  李刚 《华夏文化》2003,(2):59-60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 ,当人们的物质利益通过金钱货币表现时 ,人们的经济关系必然表现为金钱货币关系 ,并产生对金钱货币的顶礼膜拜 ,这就是货币拜物教及其拜物教观念。中国商品经济从春秋战国以来就有较快发展 ,商品货币关系对自然经济秩序的冲击 ,会引起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这便是历史上流传不歇的人们对金钱货币的咏叹。这些货币咏叹调 ,既从文化层面描绘和记录了那时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传统社会的深刻变化 ,又从思想层面表现了人们传统观念与现实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困惑。今天 ,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休闲是一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个与"工作"相对应的概念。从开始,休闲主要集中在对"休闲时间"的争取,到现代社会可以对自己休闲相对自由地消费,这个过程的其实是一个不断争取权益的政治斗争。如果从个体角度来看,现代的休闲则是从人本性张扬的原始活动的"玩"到追求理性人性释放的过程。现代社会为人们消费休闲文化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可能,但对休闲文化的符号化,使休闲文化异化,同时对于迷恋休闲文化符号消费的人们来说,也会容易迷失"休闲"的真正意义。在近现代的休闲文化发展以及对其的消费过程,仍然囿于主体的"我"如何更好地控制客体"我"不受外界干扰而达到所要的体验的心理状态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状态中。如果,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以"术"载"道",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休闲文化将成为真正观照人的生命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德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从《尚书》等古代史料来看,德观念的被重视及其被人们较为普遍地论及,是在周人取得统治以后。周人在总结殷亡的教训,周之所以取代殷商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德是永保天命的根底所在,从而,使“尚德”成为周人的国是之一。而德观念被发展成为相对系统的理论,那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实现的。孔子关于德的学说,从较远的渊源来讲,无疑与周初就有的德观念相联系,但直接相承的却是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一研讨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不仅仅是对德这一观念的概念分析,同时涉及到春秋时人们对德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末民初以来,学界对严复翻译的讨论业已形成异常复杂的评估系统。虽然论者多以西学原著为基准,但对严复翻译的界定却不乏相互矛盾之处,评价严译的标准也多有不同。职是之故,从翻译的"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出发重新认识严译中的"再现"与"建构"无疑有助于严译研究的继续推进。作为一种"选择性再现",严译不仅是严复自身思想体系的"建构",更是传统文化观念与近代西方"新"观念相互交融的结果,体现了翻译的"实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