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与企盼。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体验人文的美丽,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完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呼唤教育关注人文,弥合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内省音乐教育关注学习者的音乐体验与实践,使教育者与学习者在理解、领悟、体验、对话、运用、创造的过程中关注他人,关注世界,求真、求善、求美,提升其精神境界,突显教育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4.
教师倾听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活动,智慧是其内在和必然的品性,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个体的完善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性倾听。教师倾听的"智慧"品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的敏感性、理解力,对学生的关怀力,对知识的贯通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学生,谛听自我,细听"他者",教师倾听的"智慧"品性能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清晰地发现"让美走进生活"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构筑发展的平台"的教育理念。"二期课改"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鼓励学生"实践与创造",其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而且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因此,结合珠宝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一起品尝"体验性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同情是一种涉及关心、责任、尊重与理解的心灵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品性。同情的蒙蔽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偏离不无关联。要彰显同情品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关键点: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责任意识、教育参与者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关系意识、非暴力性的沟通与交流、认知与体验的并立与统合。  相似文献   

7.
正一、关注生活唤醒品德魅力所谓"关注生活",就是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意大利教育家孟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相  相似文献   

8.
十年课改,我觉得自己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两个"关注"上。一是关注"音乐文化",从文化中的音乐或是从音乐中的文化出发来开发课程,在音乐课堂中着重引导儿童在文化中理解和传承优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二是关注"音乐体验",在听觉基础上,通过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历史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其首要的任务应是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育",倡导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发掘人的价值为出发点.有效的历史教学本质上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渗透人文关怀,全面落实和实现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波 《林区教学》2014,(4):22-2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自身体验为主,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激发想象、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体验式阅读重视学习主体的直觉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与文本密切接触,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因此,在倡导全民阅读、人文教育的今天,要重视体验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的设置是基于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在学习内容上,语文综合性活动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生命、关注科学、关注人文和自然、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从途径上,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语文资源,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谈到学校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发展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师生员工提高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过程. 教育家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心灵世界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13.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4.
<正>"人文情怀"包括两个层面:人文和情怀。"人文"指人文精神,是一种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的精神;"情怀"是指一个人以某种情感为核心对待事物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人文情怀就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所能够达到的那种"洋溢着人文情感的胸怀",是人文精神与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世界的最佳契合点。人文情怀是个人对真善美的体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文本中的真善美。李镇西对"人文情怀"有他自己独特的认知。他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关注人文教育,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这要求每堂历史课都有一个立意和主题,并且能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结合今天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体验历史,起到"读史明智"的效果. 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学习历史不是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历史课教学是枯燥的,但如何给枯燥的课堂加点蜜糖,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认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历史学科中的精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7.
宋海萍 《文教资料》2008,(17):160-161
追问并反思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可见其关怀品性尚存缺失,究其原因,与创业教育相联系的教学方法论、社会本位观、"象牙塔"地位等是客观的影响因素.文章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关怀品性进行意识思辨,指出落实"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利益的意义突出;而在具体措施方面,也应该结合创业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推进教育合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教育实践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科学教育中,学生人格健全与精神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同时,科学与人文结合,体现科学课程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教育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基于科学课程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科学价值观、科学审美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挖掘和体现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渗透与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课程既能满足学习者个体成长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培育,而这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得以落实.基于生活体验视角的劳动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其时代追求体现在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教育课程价值与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生活体验视角下,可通过政府确立与贯彻、学校主导与落实、家庭理解与参与、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实现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教育是有"闲暇"精神的。在"闲暇"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历练培育,对学生的品性施以涵养淬砺,对学生的道德良知予以萌发唤醒。教育的"闲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思想的时间;二是"心境",表现为学生愉悦欢欣、悠然自得、潜泳沉醉、无所牵绊的一种"生存"状态。教育要真正体现"闲暇"精神,必须践履以下三点:一是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教育道别;二是呼唤教育的自由精神,与束缚思想、心灵与精神的实用主义教育相道别;三是呼唤教育的幸福精神,与压抑幸福与快乐体验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道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