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汉语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的语义结构有五种类型,包括整体+部分、强特征+主体、种名+属名、喻体+相似点和音译+属名/关涉对象+音译。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人类认知上的完形感知能力是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基础,认知上的"图形——背景"模式是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产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搜集了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羡余现象的实际用例,从古代汉语遗留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对现代汉语某些已经弱化基至脱落的词义进行强化和补充、同义反复、语义变化引起语法结构的调整、追求语音上的变化之奇与和谐之美、言语交际和语用修辞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对其进行动因分析,并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三音节羡余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露 《文教资料》2009,(12):34-35
羡余现象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使用羡余现象理论,我们可以解释语言中一些特殊的常规语法所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对羡余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善语言学系统,弥补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羡余"是从现代信息论引入的术语,在语言学领域用来描述语言中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本文从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类型、成因、作用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进行论述,认为它是语言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大部分表现为前项和后项同义或者近义,组合为固定语后,前项和后项都与固定语的语义相同;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项在组合后的固定语中不再表义,形成偏义固定语。它们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即同义、近义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是局部或零碎的,解释的亦不够充分和深入。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主观性、认知凸显等几个方面对羡余现象的成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羡余产生原因并不一定是单线的,而是多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既有历时过程,也有共时效用。  相似文献   

7.
词缀羡余现象是指词缀语素不参与词义构成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表现明显。从位置角度考察,可以分为前缀羡余和后缀羡余,几乎在各个词类上都有表现。羡余词缀表示高度抽象的范畴意义,不定位、不成词,容易发生轻声化。这些羡余的词缀在构造双音词、辅助成词和促使词根语素语义具体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在列举大量的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和功用,并指出研究此种现象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文献整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羡余现象的分类、语义分析、成因、作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认为以往的研究较重视平面描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这一现象的语用、认知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句中存在着一种重复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语病,而是一种羡余现象.本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说明了羡余现象的存在和羡余现象存在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语言象似性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象似性体现在语言的词素、词汇、句法和篇章各个层面,但关于象似性原则和相关的认知理据的研究不多。因此,从顺序象似、空间象似、接近相似、距离象似、文化规约象似和标记象似等六个方面可以分析英语词汇内部语序和相关认知原理。象似性研究语言结构和人的认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语言结构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义语法的理论方法,秉承句法位置对短语分布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探讨状位对述宾短语的选择限制,本文研究述宾短语VP1+O[n/v/a]在句法结构“S+VP1+O[n/v/a]+”中作状语所需的句法语义允准条件。文章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述宾短语作状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判定述宾短语作状语的三种方法:基于O的直接判定法、基于VP1的直接判定法和句式分解优选判定法;其次,考察了述宾短语作状语时述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韵律组合特征.阐明了状位述宾短语的四种分类方法:归纳事实、述宾双向选择、交集合一运算和概念词性参照;最后,文章把状位述宾短语分为感性类、知性类和意志类三大类,每类又分别包含四个小类共十二小类的语义类型,得出的类别可为自然语言处理构建状位的短语语义模型提供参考,还能为对外汉语教学讲授并操练复杂的句型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无基式词的AABB词语是无底的.它们是因表达一定意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中大多数为形容词,因而它们主要起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作用.它们的意义显现方式有三种,内部结构关系也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句中名词性成分前必有个体量词与此名词性成分的有界特征及较高的认知地位有关。2.量名之间“的”字的隐现受所表达概念的成分之间关系疏密的制约。3.数量之间可插入形容词修饰成分反映着人脑中认知链条的活动特点。4.个体量词的重叠是表达概念义增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计量统计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字词条作为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代表,对其考察分析可以得出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历时来源情况,研究其中四字词与四字语的比例的认知原因和四字词语习非成是的认知理据,有利于人们快速学习进而准确使用它们,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方法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通过对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史著作的分析评价,以勾勒出"作家论"模式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