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一个图书馆在其初建成型之时,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藏书空间和一定量的图书,这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将图书归入相应的既定书库中去,就形成图书馆最初的藏书布局。此过程即为图书馆的藏书组织。l 藏书组织方法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手段1.1分类排架法的局限性以分类排架法组织藏书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查找和利用图书资料。但是,分类排架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图书馆要不间断增添新书,而书库的藏书量就会随之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书库中有些类别就会出现排架饱和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分类排架法要集中同类同作者甚至同复本图…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出版物急剧多,因特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方便,迅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但目前因特网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书本式文献,人们还是经常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图书馆仍以纸件文献为主要馆藏。  相似文献   

3.
4.
5.
开架服务中书库环境的布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振忠 《图书馆论坛》2003,23(2):143-144
指出开架服务中容易产生丢书、乱架、损坏书刊等不利因素,探讨如何在既方便读者又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书库环境,作为防范不利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书库管理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阅、借、藏"三位一体的开架管理工作实践中凸显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从藏书布局的合理性、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探求不断完善书库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在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设立“主题借阅区”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明奎 《图书馆建设》2011,(5):50-51,55
大多高校图书馆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排架。这种排架方法需要读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熟悉过程,了解整个排架体系,才能很好地利用馆藏文献。在流通书库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将某一主题内容的文献集中在一起,设立"主题借阅区",可以更加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各馆可根据本馆自身情况设置考试考级、参考教材、经典名著等主题借阅区。  相似文献   

8.
谈谈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良好内部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建筑结构,照明质量,空气质量,藏书质量,书架间距,馆员素质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良好内部环境的营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10.
浅谈外借书库藏书补充的经济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开架书库采用色标管理的一个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少年儿童图书馆开架书库采用色标管理的一个方案。  相似文献   

12.
开架书库重新布局新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对全面开架这一新的服务形式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认识的思考,提出了重新布局的三个基本方案。同时还谈到了阅读环境的改进及书架编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文献增长趋势计算书库排架与极限架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当前架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把文献信息增长规律应用于测算图书馆书库排架,计算不同类目图书未来增长占用架位数。举例说明了架位测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了图书增长过程的极限变化区域。  相似文献   

15.
密集书库是图书馆现代化文献存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以利用计算机对条码号建立索引为基础,适用于密集书库的索引式排架法,并讨论了它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开架书库的全面优质服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论述了图书馆开架书库全面优质服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密集书库的一种特殊管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中的藏书会越来越多,由于图书馆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一个历史悠久的图书馆,都会出现书满为患的局面,管理人员天天为没有足够的空间收藏不断涌进的图书而苦恼。其实,每位一线的图书管理人员都清楚,在所有的馆藏中,总有一部分图书的利用率极低。这一点从数据库的统计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在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图书馆中,流通书库中至少有20%的图书在三年中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8.
19.
20.
图书馆拥有一定规模的藏书,少则几千册、几万册,多则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甚至千万册以上。在那独具特色、浩如烟海的馆藏书刊资料中,读者能迅速、准确、方便地找到自己学习、工作、教学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书刊,都是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严格地按照书刊资料的索书号,将其有序而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