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式林 《新闻窗》2011,(1):92-93
社会新闻.是指对那些体现人们伦理道德关系的社会风气、社会风貌、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轶事的报告。它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相比,更具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育人情味。总之一句话,  相似文献   

2.
逻辑谬误常常混迹于报载的消息、通讯及杂谈、评论之中。如果不细究,其中有些谬误还给人一种“大致不错”或“能够理解”的印象。而从新闻写作的逻辑要求看,谬误无论大小潜显,都在清除之列。从业已发生的逻辑谬误中引出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是记者、通讯员运用逻辑工具,保证作品的真实性,提高作品的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就新闻写作中概念方面常见的逻辑谬误作一些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写作中,准确用词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词是语言运用中的基本单位,汉语中大部分词都是有确定含义的,如果用词不当,就会以词害义,造成句子不通,以致影响全文。而要做到准确用词,根本办法是从逻辑上明确所使用的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如“记者”这个概念的内涵是“通讯  相似文献   

4.
贾学清 《新闻界》2007,(3):126-126,121
随着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早报、晚报、生活报等,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重要的看点、卖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报道面广,写作者的职业修养、写作能力千差万别,当下的社会新闻写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现象,极大地损害了这一蓬勃生长的新闻文体的声誉。从新闻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新闻的写作要素,进一步认识社会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掌握导语制作、语言锤炼技巧,对提高社会新闻的文体品位,使社会新闻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全国各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纷纷看好“社会生活”这块宝地的时候,便形成了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和政治新闻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社会新闻的写作实践和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新闻界的权威人士认为:社会新闻是以报道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为题材,以反映社会风范、思想道德为宗旨,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社会新闻的核心是具有教育意义,也就是说它对人具有教化作用。一篇好的社会新闻不但能够吸引读者,还能唤醒公民的社会、道德意识。《新晚报》1993年5月报道了一篇《小光宇露宿街头遭阉割》的文章,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仅一天之内,编辑部就接到近百位读者打来的电话,纷  相似文献   

6.
经济性的社会新闻,是一种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相嫁接而形成的新闻品种.经济新闻显著的特点是对现实的生产活动起直接的指导作用,而社会新闻显著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显然,将两者融为一体,新闻就会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既然是新闻,它就具有一般新闻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又由于它的内容比较特殊,如故事性强、知识面广、趣味性大、人情味浓,因此,从写作上来说又有它特殊的要求。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正面也有反面,所以,在写作上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量体裁衣。有的可写消息、通讯;有的可写成来信、记者调查、工作研究。有的可以着重客观报道,让事实说话,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逻辑的结论;有的也可以饱含激情,通过对事实的具体形像的描述,或  相似文献   

8.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有关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社会生活、社会知识、社会趣闻等方面的报道,通称为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有其固有的新奇性、趣味性、知识性、震撼性、感染性等特点。它是新闻大家庭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它既有新闻用事实说话,记录现实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中需要博采众长,善于吸纳各学科的优势包括数学,本文从两学科素养很强的联系性和数学概念在新闻报道应用的广泛性展开论述,尤其在标题制作和结构设计上因数学概念的引入而分别呈现精准醒目、简洁明快和结构稳、阐述透、条理清的鲜明特色,从新闻发展的脉络展望,数学概念对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已呈方兴未艾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在当今,以凑者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新闻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如何采写不失新闻本质的社会新闻,则应当引起新闻采编人员的重新认识。日前,《江城晚报》的一些同仁,正在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演绎着这个话题。《江城晚报》的一些成熟的稿件,也已经在诠释着这个话题,笔者仅就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对晚报丰十会新闻的一些体会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针对社会问题的新闻写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策略,以此更好地发挥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仔细阅读《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2年度十大假新闻"就会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出笼,大都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认真核对事实造成的。如位列第二条的假新闻《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一文声称:《泰坦尼克号》3D版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已被删掉。甚至,《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信以为真,真是把玩笑开大了。认真分析这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媒体在发布这条"新闻"时,都没有承担起核对证实的责  相似文献   

14.
孙凯 《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18-119
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在当今,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新闻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如何采写不失新闻本质的社会新闻,则应当引起新闻采编人员的重新认识。目前,我们的一些同仁,正在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演绎着这个话题。我们看到的一些成熟的稿件,也已经在诠释着这个话题,笔者仅就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和都市类媒体社会新闻的一些体会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三) 概念赘余概念赘余系指在写作中使用了在内涵或外延上发生重复或包容的概念,显得多余。此类语病多系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明确而造成的,如“第一篇处女作”,“出乎意料之外”、“悬殊相差很大”,等等。也有为了强调某个问题,但对词性或分寸把握不稳,反而留下了斧凿痕迹。例如:  相似文献   

16.
潘智琦 《今传媒》2014,(8):75-76
社会新闻从诞生至今,学界对其概念作出了众多解释,但并无定论。这导致许多学者在开展社会新闻研究的过程中,极易将其与黄色新闻、软新闻和Society News等一些"舶来"词汇相互混淆。对于这一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新闻和与其混淆的相关词汇的具体比较分析,同时援引现实案例证明,以纠正当下学界关于社会新闻的解释存有的偏颇之处,为社会新闻概念的最终确定,扫清部分障碍。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指出:"从哲学上说,后现代思想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临时的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遇到的经济现象也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表现得更加迫切。但平面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上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因缺少可读性、趣味性而难以成为受众必读的内容。经济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吸引读者呢?笔者认为,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社会新闻化写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即借鉴社会新闻可读性、趣味性强期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的特点,从经济报道的选题立意、写作形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变革。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不足(1)题材偏深、偏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