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璐 《语文知识》2012,(3):97-99
苏轼《芙蓉城》一诗取材于当时广泛流传的王迥遇仙一事,苏轼作此诗的真正意旨是规劝王迥不要贪恋女仙,回归正道。苏轼注重对诗意的追求和诗境的营造,从而使《芙蓉城》这首叙事诗充满了空灵奇幻、自然淡雅的浪漫风神。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的贡献,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广泛历史内涵的不朽形象西门庆。从赚钱方式与金钱用向角度来看,西门庆不仅不能称为新兴商人的代表,相反,他的所谓经营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主要是负面效应。他的人生轨迹始之于贪恋女色,败之于贪恋女色,而以经商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此生三爱     
王敏淑 《师道》2006,(4):1-1
我少年时候是典型的电视迷,从《铁臂阿童木》《霍元甲》《上海滩》《再向虎山行》《射雕英雄传》《万水千山总是情》到《西游记》《红楼梦》,这样一部一部看下来,自己都记不清曾经看过多少部电视剧了。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16岁那年的三月开始看的一部外国片子《边卡》,总共70集,每天晚上10点半开始放,那个时间正好是我下夜课回来的时间,一天一集地一直看到中考的前夜。同学里有因为考试前压力太大而疯的例子,所以那个时候能够那么自毁前程还坚持看电视的可能没有几个。我一直很庆幸我的爸爸妈妈能够那么的相信我,在以上大学为唯一出路的年…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最向往的就是家中最高大神秘的地方——书柜,那里有父母最引以为傲的资产:他们收藏的嘲书籍。上学后,《儿童文学》、《读者文摘》走进我的生活,再到后来的《红楼梦》、《西游记》、《简爱》、《悲惨世界》等中外名著,阅读一直陪伴着我的童年、少年时光。一片懵懂中,我开始初尝阅读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品读语文     
4月21日晴每天,我都在品读语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品尝到语文那美妙的滋味。课内,语文就像是一串串音符,欢快地跳动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从《荷塘月色》到《瓦尔登湖》,从《故都的秋》到《滕王阁序》,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感受到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课外,语文就像是一汪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一部部经典著作,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对昭通作家群的代表小说家之一刘平勇的首部长篇小说《如尘》进行特色归纳和艺术解析,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主人公杨鹏羽的神秘、细腻、多面向,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寒门学子由于背叛初心、追逐权力和贪恋美色,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催人奋进的奋斗者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的。《如尘》是一部寒门学子的初心背叛记、是一部基层贪官的情史堕落记、是一部惜墨如金的语言探索记。  相似文献   

7.
许兰 《现代语文》2008,(10):25-26
最近,笔者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在孩子的书包里搜出一本《平凡的世界》,且告诉我说上个月还发现孩子看《牧马人》,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高三了还这么贪恋课外书:看这么多课外书对考大学有用吗?高一时孩子看了那么多课外读物,也没见他的语文成绩提高多少。家长说完他的困惑后问我:“看课外书学剑的知识有时候是会碰巧考到一点点,但那毕竟是一点点,何必为了这一点点而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什么课外读物呢?”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社编制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段出自《说苑·政理》。我发现教参提供的译文中有错误,于是就找来《说苑》的一些材料核实印证。想不到这竟然激发了我对《说苑》一书的浓厚兴趣。在那年的寒假里,我读完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向宗鲁先生的《说苑校证》。于是,我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适当加以评点。  相似文献   

9.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故乡》《狂人日记》《断魂枪》及《边城》《受戒》《荷花淀》等小说的教学中,我常会有一种感觉:这类小说的内蕴及语言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的差异很大。另外人选课本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诸如汪曾祺、阿城、史铁生等的作品,也有这种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小说非常注重吸收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谈起我的爱好,读书应该排在首位。虽然今。年我才10岁,但读的书可谓包罗万象。我只要一看见书就爱不释手,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外名人故事》、《上下五千年》……我全看过。  相似文献   

14.
何捷 《小学语文》2011,(12):26-27
我一直有听“音频信号”的习惯。年幼时,每次甜蜜入睡必须有妈妈的故事相伴。小学时,我每天准时在收音机前收听“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伴我度过数不清的有滋有味的中午。再长大些,我开始有意识地收听长篇评书连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七侠五义》《穆桂英》……我能一口气说出十几部评书连播的曲目来。后来,我购买了MP3、多媒体电脑,我便开始了听读。我喜欢聆听名家散文诵读:丁建华、乔榛、赵忠祥、焦晃、唐国强、孙道临、张家声、鲍国安……我的阅读积累很大一部分便源于此。  相似文献   

15.
《童年》是在《外婆的澎湖湾》度过的,记忆中有《蜗牛与黄鹂鸟》。总是《赤脚走在田埂上》,或者在那《乡间的小路》上《迎着风迎着雨》《散步在清晨里》。《水车》吱呀吱呀地转,一年又一年。那个《单纯的孩子》走进了那种着《兰花草》的校园,开始念起了《之乎者也》,听说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第一堂课是《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伙伴》们在放学后一起《踏着夕阳归去》。《那天》我《七点钟》才起床,于是《迟到》了。老师问我《八又二分之一》化为小数是多少,我没有答出来。《纯真年代》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慢慢学会了《在黑暗…  相似文献   

16.
执着阅读     
余华 《大学时代》2006,(4):39-39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17.
歌唱祖国     
有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一条大河横贯东西。从黄河的源头,顺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读郦道元的《水经注》,望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我看到腾跃群峰、驰骋万里的祖国。  相似文献   

18.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9.
布里齐斯 《成长》2007,(7):56-58
每天黄昏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湖畔的公园散步,然后在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或者在迷蒙的暮霭里奏响《冥想曲》,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小提琴让我忘掉世俗的烦恼,把我带入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0.
回音壁     
敬爱的吹总:您好!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这本《创新作》太招人喜欢了,就像迷你赛车一样吸引着我。自从我订了《创新作》,我的书桌上那些什么《童话》、《夜曲》、《曹操》都蒙上了一层灰尘。读完《创新作》,我的身体就像流了一股暖流(不好意思,我刚喝完板蓝根)。每当我读《创新作》的时候,我都觉得你们特别刚喝完板蓝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