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而又蕴涵复杂审美旨趣的范畴,它从一个普通的语词发展到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演化过程."逸"代表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的高远韵致和对不凝滞于外物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更是中国士人的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中所展示的艺术世界的分解及其中展现于“时代舞台上的一系列人物的心理剖示,从1.民族心态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变化;2.国人在此过程中由本能的原始躁动状态进而上升到自我超越的境界,从而表明:浮躁,是对当前失重状态下时代心态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6.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他在桐城派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大櫆虽然没有像方苞、姚鼐那样提出个性鲜明、影响广泛的理论学说,但其以丰富的文学实践和鲜明的学术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其代表作《论文偶记》以"神气"为主题,深入探析了"神气"的审美内涵及践行途径。刘大櫆以诗论文,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深入剖析了"神"这一美学范畴,并结合散文理论和绘画理论,从"神"与"法""气""势""十二贵"等方面的关系,探寻了"神"的本质、践行路径及表现形式等,从而实现了"文以载道"到"神"之美学旨趣追求的转变,从审美创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感悟三个维度将"神"推向了纯粹美学趣味,奠定了"神"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虚静"心态最开始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演变为一个美学观念,其在审美创作的整个阶段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艺术家审美情感产生、作品构思想象、作品法度超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圆媛 《文教资料》2020,(4):33-34,72
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更多的是指中国书法即中国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涉及到汉字和书写两个概念,既汉字本身的生成演变、结构特点和书写本身的技法技巧和美学特征.中国的文字不只是记录传承知识信息的文字符号,它经历了从"文字"到"书法"的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它从字体到书写都是昭显着审美艺术特征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0.
高考是孩子成长中要经历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父母应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力给孩子以支持.父母自身的心态是影响孩子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心态良好,就会把乐观、自信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种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学习.相反,如果父母心态不好,就会把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对他们的学习、心理造成干扰.因此,孩子进入高三以后,父母要重视自身心态的调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和高考.那么,面对高考,父母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父母要明确能为孩子做什么.只要父母能够清楚地知道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帮助,并经常检视所提供帮助的质量及有效性,专注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然就会心平气和了.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美"在电视广告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使得广大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的需要。本文从美学入手,再到广告美学逐步阐述了意境美在现代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滨 《西部学坛》1998,(1):19-23
本文首先论证汉代俗赋出现的可能性,并进一步确认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汉简《神乌赋》是一篇俗赋。对于包括《神乌赋》在内的一批同一母题作品的分析.从共性方面揭示了该母题的两个重要内涵.从对比的角度展现了汉唐两朝审美风貌和审美心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而又蕴涵复杂审美旨趣的范畴,它从一个普通的语词发展到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演化过程。“逸”代表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的高远韵致和对不凝滞于外物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更是中国士人的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仰形成了大量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妈祖造像。这些造像,系统地展示了妈祖形象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溶入了各时代人们对妈祖形象的理解,是造像师们的审美心态和时代审美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秉承了中国传统神像造型艺术传统,同时记录了妈祖的造型演变和民众的文化审美理念,成为妈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资产。从妈祖造像语言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民间造神的演变过程;从妈祖造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中国神像造像美学意涵的广大精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审美心境构筑论三题李天道中国古典美学极为注重审美体验活动中主体审美心境的营构,追求一种超越心态。弥于六合,敛于方寸,吞吐烟云,腾踔万象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收神涤心、浣濯肺腑而营构出的心和气平、洞然无物的审美心境.即如《庄子·天道》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人自身身体的审美经历了以实用为美,到人体审美趣味独立,再到人体审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大阶段。通过对这三大阶段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不同表现,得以归纳出中国特有的美学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体美学的嬗变规律,即中国对于人体美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态度更迭,重内容到重形式的转变,以美为美到以丑为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上最富艺术精神的转折点,在此阶段内,文学艺术各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繁荣的艺术创作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魏晋士人生存境遇的变迁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六朝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细致梳理,进一步厘清士人心态对于文学审美趋向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建民的<雪祭>集,浸润着中年作者的学养、阅厉、性情和气度,形成了一份独特的美学趣味.首先以中年心态体认"乡土"的自然风物,进而将过去的成长历程、生存需求化为现在的审美品味,"乡土诗情"进入了个我世界的深层结构;其次以中年心态赏玩世事,直面人生的欢欣与痛苦,并形而上地叩问和探寻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美学经历了从尚形到传神,再到形与神的统一,从而达到其最高层次意境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不渗透着画家对于自由生命的不断追求,从最初的感性生命的满足,到对精神生命的自觉追求,再到感性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