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2.
"巵言"既是《庄子》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庄子》言说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庄子·寓言》中,"巵言"之义多由"巵"之义引申而来。历代关于"巵言"义的解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因"巵"声求"巵言"义;由"巵"义得"巵言"义。其中有确切结论,也有附会之说。经考释可知:"巵言"义应由"巵"的"圆(酒)器"及"欹器"之义综合引申而得。  相似文献   

3.
<诗经·十月之交>写了昏君暴政殃民等人祸,抒发了"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国忧民之情.传统说法通常把"羡"训为"镎",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旧说似无破绽,但从对文的角度就不免有点勉强.本文认为"羡"当解为"欣喜",<皇矣>"歆羡"为同义连用,二字皆为"欣喜"之意.  相似文献   

4.
"四海皆兄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实践.传统的人格理想指导人们内主仁、外行义、积极入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秉"义"而行,"义"结四方.  相似文献   

5.
<论语·里仁>篇中"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今注疏甚多而未得要领,始终不能阐释清楚,令人不明.本文对其进行深一层次的解说,认为这里的"好恶"不是爱好、厌恶之意而是具有对于道德善恶进行终极裁判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7.
《史记·孝武本纪》中载"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一句,对于"壶梁"之义,后人渐模糊不清而认为"壶梁"为神山之名。实则,"壶梁"并非神山,本义为"通往神山之桥梁",此乃建章宫泰液池中金石之龟鱼一类,象征能够通往海中仙山的灵兽。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隐秀》的释义,一直以来诸家各有论断,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审美风格、审美意象、哲学思维五个维度上的释义。这五类释义看似差别甚大,但都隐涵着一个基础,即《易经》卦象体系中蕴含的无穷意义与有限呈现方式间的有机关系。把此"象意"结构关系落实到《文心雕龙》的"文"之论域中,"隐"可看作文外之意,"秀"可看作"隐"的显附呈现,前者落实于文章总体的风貌,后者落实于局部的修辞手法或形象,如此生成一个主导性的关联意义场域,容纳多元意义,让"隐秀"之义"有秀有隐"。  相似文献   

9.
《毛诗序》“六义”解——善阁读《诗》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义"是毛公借用<周礼>中"六诗"的旧瓶装的"六义"的新酒,它们的区别是: "六诗"是太师教乐工对诗歌的歌唱演奏技巧,而"六义"是作者对诗歌创作理论的创见.毛公"六义"中的兴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比和兴,也就是比喻和象征.毛公在解释<大雅·皇矣>中的比说, "择善而从日比",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就是选材.赋实际上就是要作者作诗推行教化. "六义"是毛公用儒家思想总结的诗歌创作理论,虽然还幼稚,还不完善,但为我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对各种文体的论述,并提出了"体要"的概念.本文通过梳理这些论述,在文体的基本品性和不同文体写作的关键、要领等方面,对"体要"进行解读,在事义、辞采、情志、结构等具体层面上阐释并重构"体之要"的内涵.对"体要"整体而合理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刘勰的文体观念与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闫滨 《现代语文》2006,(1):125-126
"窈窕"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经>首篇<周南·关雎>之"窈窕淑女"已是家喻户晓,而"窈窕"究为何意,不见得人人皆明达于心.笔者学浅,这里也只是参见各家之说,对"窈窕"词义的源流关系做一个明晰其条例的工作,略陈管见,浅探之.  相似文献   

12.
蒋协众 《现代语文》2007,(11):11-12
一、引言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语出《孙子·始计篇》.对于该句中的"将"字的释义,素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15.
孙琴 《现代语文》2008,(3):108-109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拍)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栖"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叫"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中“叫”有叫请义、使役义、被动义和处置义,文章把使役义分为使令和容许两类。使令义来自叫请义,容许义来自使令义;被动义来自容许义,而处置义来自使令义。今河南方言中大多还保留着“叫”的这几种用法,只不过容许义、被动义“叫”与使役义、处置义“叫”在声调上往往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语言产生的误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用切实体会,为孟子"何必日利"正名.  相似文献   

20.
任丽娟 《学子》2014,(1):60-60
正一、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以形释义法例:振长策而御宇内。·(根据竹字头推断为"竹鞭")2、以音猜义法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根据读音推断为"早")3、知识迁移法例:乱而继迁薄我,必败。(根据·"日薄西山"推断为"迫近"义)4、互文见义法例:举类迩而见义远。(根据·"远"字推断"迩"字为"近"义)5、语法分析法例:吾欲之南海。(根据·"欲"字推断其为动词"到、往"义)6、借助语境法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根据前文推·断为"节拍"义)二、汉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