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孙犁曾说他写小说有洁癖。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丑陋的人和事太多了,读者活着本就相当愁苦,如果连小说中也尽是丑陋不堪的人事,那活着就更艰难了。所以孙犁写小说习惯于把来自生活的素材做一番净化处理,这样他的小说就显得特别干净,读起来让人神清  相似文献   

2.
孙犁曾说他写小说有“洁癣”。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丑陋的人和事太多了,读者活着本就相当愁苦,如果连小说中也尽是丑陋不堪的人事,那活着就更艰难了。所以孙犁写小说习惯于把来自生活的素材做一番“净化”处理,这样他的小说就显得特别“干净”,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无形中对生活多了几分留恋和幢悟,  相似文献   

3.
活着     
人诗意地活,为了让人温暖如春的亲情,为了让人豪气干云的友情,为了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勇敢地活着,要是能把你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更有价值。——题记在古希腊,有一个消沉颓废的人向一位哲学家求教:“人为什么而活着?”那位哲学家回答说:“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要一直活着。”在无数个夜阑人静的时刻,我面对着深邃静谧的星空,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条狭窄的思想之路,它的终点往往通向死亡。当我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当我开始否定活着的价值,周身便会被一种凉入骨髓的悲怆感所侵袭和…  相似文献   

4.
夜里听歌     
我喜欢在夜里听歌,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像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一样,你去问她,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喜欢就喜欢,那有什么理由可说的!她肯定会这样回答你,对了,这就是答案。就像你活着一样,活着就是活着,那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前进?前进的终点站不也是同等的死亡?于是你就活着,和猫啊狗啊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你多了几克脑子,你知道奋斗、抗议,知道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所以,你是高等的,你会把衣服套在身上,不像别的动物那样赤裸裸、无遮无掩的,其中原因是这样的,你那仅有几克重量的脑子,那个伟大的…  相似文献   

5.
张宁 《山东教育》2004,(8):61-61
我所钟爱的书首推余华的《活着》。有人说《活着》是一杯淡淡的菊花茶,在几近无味的透明中,总有细若游丝而绵绵不绝的一丝清苦,一缕甘香。只在入喉后,才能体会到舌间渐渐漾开的滋味。的确,余华是一个文字高手,让人看不见一点雕琢的痕迹,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娓娓地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容易就抓住你那颗涉世不深的心,告诉你绝望是不存在的,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有时候忍受也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对痛苦的吞服,就像是涅木般的凤凰所面对的红色火焰,它闪耀的不是死亡的光芒,而是新生的召唤。我觉得不能用“逆来顺受”来形容《…  相似文献   

6.
一个孩子问一个亿万富翁:"你是怎样成为亿万富翁的?""一元钱一元钱地挣呗,当你重复一亿次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亿万富翁了。"富翁回答道。"挣一元钱并不难,可是怎样坚持一亿次的重复呢?"小孩接着问道。"你可以不去想一亿次,想得太多反而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让你觉得挣一元钱也是那样遥不可及。你挣钱的时候只想着这是唯一的一次。既然是唯一的一次,你就一定要把它挣来。挣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个孩子问一个亿万富翁:"你是怎样成为亿万富翁的?""一元钱一元钱地挣呗,当你重复一亿次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亿万富翁了."富翁回答道."挣一元钱并不难,可是怎样坚持一亿次的重复呢?"小孩接着问道."你可以不去想一亿次,想得太多反而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让你觉得挣一元钱也是那样遥不可及.你挣钱的时候只想着这是唯一的一次.既  相似文献   

9.
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与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0.
乐乐天地     
广告语的魅力不仅在于让你看了就想买,而且让你买了还想看。下面这则告示可让你看了就得走,走了还不停地回头看。不信?试试看。 DANGER! TOUCHING THESE ELECTRIC WIRES CAUSE IMMEDIATE DEATHANY PERSON WHO TOUCHES THE WIRE WILL BE ARRESTED 乐来天地中是说这则告示醒目地告诉行人:“危险!”因为附近的电线都是带高压电的,一触碰,立即导致死亡。不过.这三行文字只能镇住儿童。后两行斜体文字让成人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一思arrest“吸引”(attract)的意思。由于电线带电,又很可能是高压电,一碰就被吸住,马上导致死亡。二思arrest“逮捕”(catch)的意思。即便没死,投进监狱,活着可能比死还难受。三思anyperson(任何人)。既然电线维修工人也在其内,外行为何不赶快退而避之?行人悻然地走了,告示森然地留在原地。 (乐乐)  相似文献   

11.
远方     
正远方除了遥远什么也没有,我一直是这样想的。所以活了17年,我从没有离开过我的出生地。可是季沐阳不这么想。他一听到"远方"这个词儿就激动。如果给他足够的钱,他必然要把地球走个遍。他说他活着就是为了流浪,就像钢琴活着就是要被人弹,篮球活着就是要被人打一样。我和他相熟,是因为迟到。因为前一天晚上通宵看小说,第二天我一直磨蹭到上午最后一节课上了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小说的两种主要心理形式即梦想与死亡。梦想的根基是人对社会的逃避心态以及自然生长的人性。关于死亡,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活着的平庸之辈与死去的崇高境界以及被欲望驱使的一种伤感追逐。梦想与死亡共同形成了人物对于生命的一种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什么也没有,我一直是这样想的.所以活了17年,我从没有离开过我的出生地. 可是季沐阳不这么想. 他一听到“远方”这个词儿就激动.如果给他足够的钱,他必然要把地球走个遍.他说他活着就是为了流浪,就像钢琴活着就是要被人弹,篮球活着就是要被人打一样. 我和他相熟,是因为迟到.因为前一天晚上通宵看小说,第二天我一直磨蹭到上午最后一节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才到学校.我看看时间,离中午放学不到20分钟了,索性不进教室,躲到操场上,掏出书包里的小说继续看.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共和国报》在1997年7月21日评论余华小说《活着》中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待死亡,既要以佛家超脱的思想去看待它,又要用道家人与自然最终融合的精神来审视。这是余华《活着》的魅力之一。品评这篇小说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还要从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中去把握一种性格,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笑     
经验不够小蚊子很想去戏院看戏,但是和妈妈说了好几次都没获得允许。这一次,它又苦苦哀求妈妈,希望能让妈妈回心转意。蚊子妈妈想了一会,终于同意了:之前没让你去,是怕你出事,戏院里突发情况太多,你没有经验。不过既然你坚持要去看看,那就好好记住我说的话:如果今天的戏不好看,那就别呆在戏台  相似文献   

16.
爱是美丽的。爱就像春天里那绵绵的及时雨,温柔缠绵、润物无声;爱就如东京漫天飞扬的樱花,轻歌曼舞,柔美浪漫;爱仿佛地中海的日出,喷薄直射,辉煌壮丽。爱是美丽的,如那月牙泉,平静而又多姿地穿行于滚滚黄沙之中。爱是美丽的,可是,请别让爱成为一种美丽的错误。太多的爱,就仿佛坚固的绳索,捆住了你的手脚,越是挣扎,越是束紧。太多的爱,将化为藤蔓植物,缠满你的全身,使你无法呼吸。太多的爱,会把手中风筝的线拉得短短的,被锁在地上的风筝,永远也飞不上心爱的蓝天。如果爱成了一种美丽的错误,爱就成了一种负担。当海岸给了死海太多太多的爱,守…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工教育》2010,(8):31-32
曾读过一本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篇小说叫作《打赌》。是写—位法律学家与一位企业家在一次沙龙聚会中在谈到一个新近被判十五年徒刑的囚徒时争执起来。企业家认为在监狱里蹲十五年还不如判死刑的好:法律学家则认为活着总比死了好,活着就是希望。二人争执不休,最后打起赌来,赌注是法律学家让企业家把他关起来,十五年后如果法律学家不违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常态教学中,许多教师坦言自己常常发怒,理由倒也简单,是被孩子惹火了。稍微一想就发现这个理由站不住脚,甚至可笑,一个成年的职业教师会被孩子激怒?其实,没有一个学生刻意在惹火你。发火次  相似文献   

20.
钱汉东 《新读写》2008,(9):50-51
丝丝,本名吴丝丝,是本刊2005年5月号“新人物”,那期杂志刊登了她的充满蓝色忧郁的小说《鲸》,她的照片还上了封面。汶川大地震后,丝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了一部反映地震后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小说。丝丝说:“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成长,让我更加珍爱身边的人,让我去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原来活着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本刊主编钱汉东为她的小说写了序。他在序中说:“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并不意识到幸福的同龄人,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