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学生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普及趋势。当前,探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情况,分析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TAM模型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移动环境下普遍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采纳手机上网服务的态度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TAM的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行为模型,利用SPSS对模型量表进行分析,并对研究模型假设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了解南京市两所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及用眼卫生情况,为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法提供依据。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两所高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2.13%的大学生每天看手机时间在2—5小时,5.76%的学生在10小时以上。超过50%者经常躺或趴着看手机及连续使用手机1h不休息,超过30%者经常在晃动处看手机及距手机屏幕过近。女生及文科生在部分不良用眼习惯方面分别高于男生和理科生。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68.3%的人常出现眼疲劳,54.8%的人常出现眼睛干涩,19.0%经常出现畏光的不适症状,用眼姿势不当者更易出现不适症状。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存在使用时间长、娱乐功能使用过度、用眼过度和姿势不当等问题,社会、高校和家庭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干预,加强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保护视力的健康宣教,提高大学生对于保护视力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及与网络成瘾、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青少年上网成瘾自评量表、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月平均手机上网支付费不同的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F=4.84,P=O.009);上课时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不同的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F=3.24,P=O.041).②上课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F=5.34,P=O.005);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差异(F=5.004,P=O.007).结论:网络成瘾程度高的学生也倾向于更多的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排解学习倦怠情绪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瑜 《铜仁学院学报》2013,15(3):111-113
手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手机上网可以获取所需资源;另一方面,手机上网容易成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干预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没收手机行动"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问题的广泛关注,大学课堂到底该不该禁手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会怎样影响学习效果,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在调查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方法、手机媒介素养三个层面提出改进课堂学习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一、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青岛市黄岛区的两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回收率87.8%。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所有学生均拥有手机,甚至还有17%的学生拥有2部及以上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但也有19%的学生拥有3000元以上的手机。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类型也非常的丰富,主要包括手机浏览网页、网络游戏、微博、  相似文献   

8.
胡静 《华章》2013,(20)
手机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它集通话、短信、上网功能于一体,不断丰富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手机进入3G 时代后,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大学生在学校里是集体生活,配备手机是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手机成了大学生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阐述手机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12,(19):79-80
据《韩国时报》2012年10月25日报道,目前韩国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成瘾问题比计算机上网成瘾问题更严重。韩国京畿道教育厅最近针对145.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6.9%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近10%的学生每日手机上网超过5小时,属上网成瘾高危险人群。每日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超过5小时的学生人数,随着就读年级或受教育阶段的升高而增加。该调查结果显示:47.6%的小学生、75.9%的初  相似文献   

10.
李青 《林区教学》2014,(4):122-123
手机上网终端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和心理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手机上网终端受时间空间局限较小,具有方便快捷等独特的功能结构和优势,与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需求更加匹配,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群体的上网时间,降低了他们进行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增加了形成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调查了安徽省内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特点.方法被试为合肥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结果大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一半大学生普遍的手机价位区间是在1000-2000元之间;手机的功能用途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五个方面;大学生手机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开机时间过长,频繁查看手机的人数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视阙下,如何利用手机上网终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通过研究手机上网终端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天津师范大学校园手机报为例,针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网络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手机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互动、及时性得到不少大学生网民的认可,手机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了解当代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分析手机上网对大学生人格、学业等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法抽取某校学生172人,其中文科学生78人,理科学生94人;男性69人,女性103人.所有统计工作采用EXCEL2003、SPSS17.0完成.  相似文献   

14.
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上网的日益普及,手机上网成瘾成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新动向.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经济承受力等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亟须建立国家、网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有机结合的立体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观,远离手机上网成瘾.  相似文献   

15.
手机上网因其高效、便捷受到不少大学生青睐。它给大学生带来必要帮助同时,也带来了对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多方面不利影响。2012年暑假,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校学生手机上网调查"课题组,根据目前手机上网中存在问题,针对手机上网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应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及自律与自我教育能力,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利用手机上网。  相似文献   

16.
手机已作为生活必需品全面进入大学生生活,而手机上网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分析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上网的基本现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行为特征,并总结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A3):139-140
随着手机的普及及其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手机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又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文章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在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的同时,既充分发挥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又尽量消除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手机的使用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过长、使用手机趋向游戏休闲、网络用语时有不文明现象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道德和法纪意识弱化、人际关系淡漠等负面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使的状况,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其中2亿可以上网,预计2011年底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PC上网用户,到2014年全球有可能实现人均一部手机。手机覆盖之广,说明手机在人们的信息传递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手机除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时空的阻隔而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之外,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采用自编手机使用情况问题、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对1552名初高中学生进行测量。运用t检验、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自我控制及其三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使用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差异不显著;女生使用手机上网较男生多,高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比初中生显著增加,文科生较理科生使用手机上网行为显著提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均显著正向作用于手机上网行为。结论: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主观幸福感与一般青少年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