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汉语游学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也应运而生。外国人希望通过游学达到提高汉语和了解中国的目的。结合现有情况,对如何开展汉语游学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比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领域的异同,梳理两地漆艺文化的传承脉络,也通过具体的高校漆艺课程的分析,探讨当前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闽台高等漆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闽台漆艺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和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再创福建漆艺文化及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两组具有短期国外生活经历人员的英语能力提高幅度,并针对国外游学和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游学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很多重要的思想学说都源自于游学教育。高职院校通过"游学制"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改革创新,游学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南京市三所高职院校"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对"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推广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5.
游学式培训是游学和培训两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游学培训可以丰富培训形式,突出培训主题,完善培训师资结构,开拓参训校长视野。游学培训不等同于“异地培训”、“委托培训”和“参观考察”。培训单位在设计游学培训时应考虑培训主题需要、游学活动安排、经费和安全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学的发轫时期。春秋时期有管仲、计然、范蠡等,战国时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徒,法家的这些代表人物通过游学来完善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梳理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里籍、身份,从政国家和游学国家等基本事实,划定其游学区域,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游学区域的流向:游学的整体区域扩大,个人游学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南北方从相对孤立到联系密切;自东方向西方延伸,最终集中于西方的秦国和三晋地区。游学丰富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内涵,使各国之间的政治进程日渐趋同,经济发展日益同步,社会进步明显协同。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师游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浸润式"培训,是学科教师共建共享、转教学经验为实践智慧的过程。知行合一、知情合一、知效合一是其鲜明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培训者通过送教入校、凝练主题、以学定游、形成性评价等策略,设计系统、有针对性的游学模块,形成智慧的共享模式,保障游学质量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邵阳、临沂方言形式单位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地方言形式单位概念的突显成分;接着,对邵阳、临沂方言形式单位结构式的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地方言形式单位多见于偏正式,其次为动宾式;再者,该研究发现较临沂方言形式单位而言,邵阳方言形式单位中的直陈式更多,且于二者中,转喻式皆最多;最后,该研究总结出了三点邵阳、临沂方言形式单位概念形式表征的不同之处,并指出了造成上述差异的动因,有利于两地人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教育学院短期游学项目教学情况为例,在分析了教学特点以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汉语语言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游学相兼,游中带学’的途径来实现汉语教学”的短期汉语游学项目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兴起,汉语游学项目具有很强的开发研究前景。通过市场分析和调查探讨了汉语游学项目的可行性、开发途径和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的暑期海外游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体验英语国家文化,增强英语实际运用及沟通能力,并能使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中学生短期海外游学项目的开展,可尝试兼顾游学课程的专业性,注意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加强与住家成员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闽台两地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了两地临床医学教育一些特点。借鉴台湾地区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临床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改革和完善我省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慧 《文教资料》2012,(17):45-46
本文主要阐述了留学生短期汉语游学项目的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建高品质游学项目可采取内容设计合理化、组织模式科学化两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布局、办学模式、教育定位、高校管理机制、高校经费拨款等方面对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找寻两地高等教育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并通过分析港澳两地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机遇,试图探寻两地高校发展机制,以期对今后研究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游学正当时     
金维 《留学生》2014,(16):44-46
每年的暑期,都是游学的火热时期。游学,这个在欧美国家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跨文化体验模式,一经引入,便迅速获得了国内青少年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教学、文化游学、实景研学三个环节,为社会培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学科应用型高级人才.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基本课程、能力课程、文化游学课程以及实景研习课程.  相似文献   

17.
“游学”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学”作为全民参与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之一,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游学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游学”主体指来中国内地学习普通话的港澳台学生、海外侨胞以及来华的外国留学生。重点探讨“游学”中的语言学习问题,针对多渠道、全方位的普通话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普通话的学习效率,使参加游学的青年学生学有所获,达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省和浙江温州市两地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措施和主要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力图揭示两地民办教育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从温州模式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游学,是指学习者离开自己相对熟悉的环境,前往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旅行,以拓宽学习者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游学作为开阔视野、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最早由校外教育机构引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游学,最早也是由校外语言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他们多数将外国作为游学目的地,以进行语言训练、开阔国际视野为主要目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成为了游学活动的组织者,它们通过游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台湾在越南的投资份额、投资区域和投资行业进行分析,对广东与台湾对越南投资进行对比,分析两地对越南投资的异同,并提出广东对越南投资应加强政策的引导,增强两地互补性,并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来更好地发展两地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