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职工教育》2014,(12):73-74
当前电力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电力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司的日常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公司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目标,促进他们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电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如何定位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进行了研究,为高效率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汤惠淋 《广西教育》2023,(18):131-136
本文结合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趋势,论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五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思路,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其实现路径,提出高职院校可通过将学院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学院育人资源与社会多元力量相融合、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人才引进相融合的“五融合”模式,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带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价值旨归,更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属性,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工程技术型、能力复合型和实践创新型。基于此,在实施策略上,需要研发专业认证标准,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聚焦工程实践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多元培养主体,形成育人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由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起的思想工作应该由谁来做?本文提出人事管理部门要以人为要,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相融合、相统一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同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做好人事思想开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既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效实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了高校人事管理快速健康的发展,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社会各界的认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值得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转向人事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存在几方面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对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注职业发展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新命题。将职业发展与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这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中是一个新的课题。职业发展素质涉及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诸多素质要素,其核心内容涵盖职业理想、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关键素质三大部分。打通培育和提升职业发展素质的三重通道,实现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基本素质教育、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关键素质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营造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学院借鉴了净雅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并且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等实施途径,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目前辅导员队伍发展状况从职业价值的预期与认同、职责履行的实然状态、职业目标实现程度来看存在着三对“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要坚持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自我发展价值相统一、阶段性发展与持续性发展相统一、政策定位与实际地位相统一.并在全员育人机制以及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方面探索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网改造升级和供配电一体化服务管理改革的深入,电力生产一线尤其是偏远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迫切要求大量电力生产一线员工到偏远地区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电力技术技能人员在企业运行、运维等岗位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构建了“双主体、五共同”电力类现场工程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增强职业教育产业的适应性,加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化发展,赋能职业教育产、科、教融合质量升级,实施成效显著。基于此,介绍了“双主体、五共同”电力类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双主体、五共同”电力类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获得一定的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10.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数字化专业升级改造的实践中,依托产业优势,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创新专业“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评价相对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融合,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建设,馆员在职业中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工作效益的提高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改善。职业开发是组织为提高效益和员工对职业满意程度,采用教育培训、设置职业通道等措施,挖掘并提升员工职业工作能力,协助员工进行恰当的职业选择,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将目标和任务与员工个人需要和职业抱负融为一体的全面过程或活动。针对图书馆来说,职业开发就是致力于融合馆员与组织发展的管理方式,使馆员的成长与图书馆的工作和目标相配合,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一、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开发的意义1.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校企合作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讨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相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仿真实训与化工产品相融合、就业导向与人生发展相融合"为特色的"四位一体"实战型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余年发展,现正从规模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作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重要主题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基本同步,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指针,同样适用于引领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有助于实现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升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水平,助推民办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背景,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现状,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成效与思考,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道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近两年来通过互联网开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针对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方向,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融合的、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近两年来通过互联网开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针对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方向,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融合的、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公司拥有最多资本或最新技术,就有最好的竞争优势;如今,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公司才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然而,提高公司未来优势的关键是提高组织中人的能力和才干。随着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事经理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务性工作。在有些企业已经出现了“人力资源工程师”的称呼。提高人事经理的工作技能,对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非常重要。一、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指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人的劳动能力,包括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实现职校学生"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为研究起点,提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系国家劳动部主管,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全民所有制涉外企业。公司以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宗旨,从事为中外各界提供涉外事务、人事管理,向外企派遣雇员、劳务输出等业务。 我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劳务输出网络,最近,应一些外国公司要求,特招聘如下人员: 1、计算机工程师:(工作地点:新加坡)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判断。人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在学校发现、培养、留住和用好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能够为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