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文化空间可以指一座城市的建筑、广场、公园等物理空间,可以是一种经济制度或文化政策,同样也可以指一种城市气质或文化氛围,其能指和所指都相当广泛。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空间是指成都"方所"书店这一物理空间和在这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蕴含在"方所"书店文化商品空间中的商品属性和精品属性。书店作为建设文化名城活力元素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作为成都著名的城市文化空间,"方所"书店被古都蓉城的文化底蕴所生产,同时也生产着新的城市文化,它是一种生产力量,参与城市的成长,形塑了成都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美,人人都向往。追求美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容貌之美和富贵之美的人,也就是追求客观的人。还有一种人,他们追求内在之美,追求可贵的精神,他们要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读了刘墉的《内在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种美。两种美中最高尚、最可贵的是内在美。内在美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拥有,那些无恶不作不知悔改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内在美的那种高尚可贵的。内在美不是潜意识的美,不是表面上的美,它是一种崇高而可贵的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美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不是以言语能形容的东西,所以愈深沉,愈耐…  相似文献   

5.
一、引领上海高中学生关爱民工群体的时代背景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我们要培养学生参与构建和谐城市的精神,就必须引领学生参与构建和谐城市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美与教育     
江欢 《教育艺术》2005,(2):29-30
海德格尔说,美是无遮蔽的真理形态,是光明的、坦然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永远追求完美性是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活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一位精神的勇者,他把生命灌注到人的形而上的追求中,以无言之美来言说不尽的"道"。正如有学者所言说的,和孔子相比,老子的思想是自上而下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形式都极化到人类可以达到的极点,而对于人的要求便是接近这个精神的向度。《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寄托了对人的思考,面对其生活的时代,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追求。对于《老子》一书,我们可以忘却历史上争讼不已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致力于建设"和美课堂",丰富学生的"七彩童年"。"和美课堂"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成长的场所,促进教师与学生、主体与环境、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和谐统一。该校追求教学内容结构之美、设计开放之美、资源生成之美及生命涌动活力之美,建设探  相似文献   

9.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展示的是教师的自身魅力,体现的是其专业素质。教师的美对学生享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对开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拥有尚美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审美修养。一、拥有尚美之心,努力追求人格美人格,即人的道德品质,是人在道德方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自古以来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美的光芒。图案属于"设计·工艺"系列,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联系,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强大的  相似文献   

11.
美是神圣的,美无处不在,美是一种精神,美是一种境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芸芸众生都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美"的意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美"的喜爱、渴望、向往和追求更加迫切,年轻活泼的师范学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追求美、向往美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美,无处不在,美,让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一提数学,人们似乎马上就会想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数学,好像与美毫不相关。殊不知,数学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数学的浑然天成之美、异曲同工之美以及包罗万象之美。  相似文献   

13.
花好月圆,总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然而生活毕竟是生活,"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难全.花好月圆,固然很美,但残枝缺月又何尝不美呢?因此,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缺月残云,病枝败柳,"它同样蕴藏着另一种美.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往往独具慧眼,借咏残缺以抒破家失国之恨,悲欢离合之情.更有甚者,台湾作家张晓风还认为"文学象一个残缺",文学作品就应该艺术地表现这种不尽人意的、不圆满的缺憾,展现更丰富的社会人生.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几处精彩的残缺描写,颇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4.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之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可见,发现美、追求美,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一、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知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因为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青少年学生对美的认  相似文献   

15.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不仅在形象上"风姿特秀",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精神之美。这种内外兼美来自于他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的和谐,这种追求在其诗文中得到了体现。尽管由于当时政局的混乱及诸多复杂原因,嵇康的和谐理想最终落空,但其在诗文中对这种和谐之美的建构,超越了现实的悲苦,开出精神世界的璀璨之花,因之难得所以可贵。  相似文献   

16.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校生也不例外。但受到社会环境、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追求美却不善于辨别美。职校生常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以丑为美。二是只追求外在美,不追求内在美。职校生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不懂得内在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所以,许多学生刻意修饰外表,校园内出现了"奇形怪发""奇装异服"的现象,各种"校园禁令"也就应运而生了。职校生仪容仪表方面的问题究其根由,是审  相似文献   

17.
美,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到处存在着,美的人物,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精神,美的心灵,美的追求,美的生活,美的艺术……可谓层出不穷,人与美相伴始终。浏览近三年来的各地中考作文就会发现,与"美"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何以要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眭依凡 《教育研究》2006,27(2):11-15
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亦是大学对自身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更是大学之为大学所必须固守、薪火相传并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大学本身就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才培养和探求学问的场所,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精神,但不少大学已经呈现出与大学崇真、向善、求美之宗旨、之属性相悖的过度功利和势利。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其意义在于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及大学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种美好的、纯洁的、积极的、向上的参照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美的本质等于生命的本质。一个真正的人,应是求真、向善、唯美的君子,这也正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把林州市第三小学建设成为一所尚美的学校,欲美求真,欲美向善,就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从读书开始如何做才能让"求美"的愿望真正落地?就在  相似文献   

20.
凤凰印象     
秋高气爽,结伴游湘西古城凤凰,流连于其恬静与深邃,感其大美,遂作游记以记之。人说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小城之一,这评价我不知道贴不贴切,但就我的感觉,凤凰真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