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等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案例一】:“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一年级(2)班《小猫种鱼》的公开课教学渐近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字扩词,并说句话。孩子们异常兴奋,高举小手,说得清晰、流畅,童声、童趣、童稚充斥着整个课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多数学生在种庄稼、种花草上说来说去。冷不防,教室后面冒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投入的相互交谈,是促进主体双方取得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它意味着对话双方人格上平等,心灵上敞开,精神上相遇,情感上互动,彼此尊重,彼此交流,彼此倾听,彼此欣赏。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就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师生凭借教材,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对话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3.
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体验性教学模式提倡一种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其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着眼于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生命关怀,让教学过程富于情感和意味,让教学内容整合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关涉生命体验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破陋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毅然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缠足陋习距今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缠足给妇女带来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姐姐"在缠足前后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辅之以观看多媒体课件及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使学生感悟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5.
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心结,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有意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传统教学忽视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新的教学价值观和过程观的理念指导下,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营造氛围,平等对话《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唤醒和欣赏;课堂上,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一、感受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感受鲜明的形象性,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感受真切,才能"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只有沟通融汇,产生共鸣,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整个生命意味着不仅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可是过去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学改革,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课堂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才能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体现教育的“成人”价值。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中,和作者、文本进行鲜活、生动的心与心的对话交流,获得对文本本真价值和意义的真切体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熏陶浸润;品析语言,涵泳体味;以情融情,诱发情感;链接生活,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的“生命世界”部分,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一直怀有浓厚好奇心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教学中,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得以呵护,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情感。在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亲近科学,只有让学生亲近科学,才能走进科学;只有走进科学,才能让学生领会科学的迷人魅力,进而热爱科学,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出炉.“阅读是一种对话”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语文课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改革的新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中,只有在“我——你”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产生灵动的思维.体验美好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4.
“春江水暖鸭先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产生真切的感受。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中蕴涵着的情感基调,运用“移情”策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再现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人情人境地体验,  相似文献   

15.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相互感染,共同促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师生“对话”才能达到教学和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改成的”。增删和润色是写作的必要手段。在学生作文中,学生往往用简单的话剧式对话来展开情节。其实人生活在各自具体的环境中,有自己的情感和动作。如果在人物对话中插入这些成分,将使枯燥的对话变得更具有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堂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只有基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真的是别有洞天。一、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学生从记事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步扩大了认识社会的范围,特别在学校生活,在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常见的对话有理解型对话和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即“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言语型对话,即“人与人的对话”,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了一些运用新型对话技术。实现智慧碰撞和知识、能力、情感对接的对话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情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往往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惧、恨”等。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情感态度,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成尚荣在《人民日报》发表教育时评:“情感教育激发成长动力,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除了教学学科知识外,更要以情感教育为抓手,以课堂实践为主线,关注学生生命教育。只有认识理解生命,才能尊重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