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奉行“局外中立”政策的原因、该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作了探讨, 分析了主要列强对清政府“中立”的态度。由于列强不愿意打破它们在中国的均势, 希望日俄战争局部化, 从而使得清政府的“中立”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期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从局外中立的政策倡议到中立旗帜下采取的暗中亲日行动,再到中日北京会谈的辩驳力争,一直是日俄战争过程中火跃的核心人物,但我们并不能因日俄战争对中国带来的灾难与屈辱而将其责任归咎于袁世凯,因为其政策或行为本身并无可指摘。清政府的失败在于中国的积弱以及东北边疆政策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和权益,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其交战的双方对中国来说都是侵略者。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置国家的主权和东北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宣布在战争中严守“局外中立”并划定辽河以东为战区,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我国东北的领土上火併。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罕有之事。本文仅就清政府当时推行“局外中立”政策的原因和结果,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与日俄战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它是日本与沙皇俄国两个帝国主义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不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局外中立”方针。而作为清政府支柱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则是这个方针的倡导者与执行者,并且他以此作为借口,乘机发展其北洋陆军。因此,袁世凯与日俄战争的关联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关于美国推迟参战,暂时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进行了长期探讨,各执已见.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演变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剑峰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3):68-70,88
传教士在第一次"西学东渐"过程中促进了西方文化、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汇,也给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清政府为阻遏非正统思想的传播,切断教会势力在精神领域的影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中国抗战打乱日本既定的战略计划的角度,论证苏联能避免东线作战,继而能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取决于中国抗战,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却反过来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抗战。目的在于说明苏联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给国际外交往来带来消极的阴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传统的"羁縻"政策已无法达到"驭夷"的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推行了一种新的制夷政策,即"以民制夷"政策。这一政策于林则徐发动民众反抗英国侵略开始,伴随战争进程而不断发展,到广州拒入城运动取得胜利而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
"货币条款"是1902年中英商约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统一货币是英国为便利对华贸易的一个重要要求,清政府一开始不愿订入条约,只愿自行整顿,后来被迫答应订入条约,英国实现了初定目标.1902年中英商约"货币条款"的谈判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政策都朝着深化这个趋势发展,反映了帝国主义从形成到成熟这个时代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晚清政府何以推行地方自治,人们以往大多从革命派、立宪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晚清政府最后几年把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加以推行,其原因不仅仅是围绕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利益关系,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增长、新文化因素的冲击、专制体制的衰落等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乱等迫使内地汉人走上背井离乡的移民路。清朝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实施以及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也促使大量内地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并加快其进程。  相似文献   

15.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16.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在几次大的赈灾中举办捐纳,收捐实职,并将这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种举措的主要原因,一为灾荒的空前严重,二为清政府财政的日益支绌。作为一时的应急措施,在短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措施对清政府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尤其是收捐实职,危害更大:其一,它使官场流品之滥达于极点;其二,使行贿受贿之风到处蔓延。同时,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实行禁教政策。战后 ,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 ,猎取了一系列权利 ,但仍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两次鸦片战争间的中外和平时期 ,清政府实行限教政策。  相似文献   

19.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