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孔子讲的“天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种观点:一说它是上帝的意志,一说它是自然界的必然性.有人认为,孔子对“天命”(上帝)是从笃信到怀疑终于否定的.然而,就在晚年,孔子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这说明他至终未否定鬼神.孔子哲学的“天命”究竟是什么范畴?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以及诗词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远"原不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应用较多,后来才被逐渐纳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远"范畴及其合体范畴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范畴作了阐释。包括:形质与神彩;笔力与气韵;意象与意境;情性与风格。旨在加深对书法的认识,提高书法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当今影响力广泛的数字化媒体,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载体和审美方式影响当今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的艺术审美呈现出审美媒介的技术化与综合化,审美范式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审美感兴的感官化与功利化,审美品读的视觉化与快餐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兴起带动民间设计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民间造物体系发端于此。与汉唐相比,两宋造物在走向严谨与理性的同时,又向着世俗性与生活化发展,其整体风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艺术,前人多有称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全集》第8卷,270页)但《庄子》的内容,则完全反映了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情绪,宣扬虚无混世,使人悲观消极。可以说,它确实体现了“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庄子》思想的批判,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已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对于《庄子》的艺术,或推而广之,对于《庄子》一类内容反动而带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应该怎样评价?如果因为内容反动而把它们的艺术性一概否定,这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由于肯定它们的艺术性而不加分析批判,不揭露它的那种艺术性愈能起着毒害人民的作用,就很容易在称颂它们的艺术成就时引导人们接受其中的思想毒素。郭沫若同  相似文献   

7.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不同的审美范畴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高中语文课程蕴含着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丑、荒诞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没有得到体现。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了探讨。具体论述该剧在观众(读者)审美心理流程中的四种心理因素的基本特征:既奇且新的审美感知,激烈碰撞的审美记忆,出乎其外的审美思维,异质同构的审美情感。并指出这四个方面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各有自身的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黑格尔对知性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知性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并进一步论证了知性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知性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形而上学为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它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帜下获得了充分发展之后,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辩哲学才在德国崛起.辩证法当然包括知性形而上学阶段,但不归结为知性形而上学.最后,文章还论证了加强知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观念上,并对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中国传统视阈的观照下对民族声乐艺术美善合一、心理和谐、清新简淡、以及追求韵味的审美观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的精神结构中,艺术与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范畴,在发展中具有内在的相互渗透性和相互影响性。艺术的发展必然受法律的影响和制约,这不仅是指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受法律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艺术的作用的发挥及发展的进程都受到法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样,艺术的发展也必然渗透于法律发展的进程中,使法律的内容、作用、活动方式及适用范围都出现了新的内涵与品质,改变着法律的现实整体。正确理解艺术与法律的相互渗透性,对于推进它们的共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创美,是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应然与实终的差距、艺术大融合的课程理念三方面进行审美思考,试图进一步探讨艺术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樊莉 《甘肃高师学报》2006,11(4):60-61,64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领域以反传统为主题的各种新、怪、奇、荒诞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前卫艺术以不可遏止的势头迅猛地发展起来,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本文从审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前卫艺术"的审美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一些论及规律和范畴的关系的文章,对我深有启发,使我产生了一些联想:概念、范畴和规律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本文围绕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同人。 (一) 我认为概念、范畴和规律的相互关系是客观事物个别、特殊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在逻辑思维中的反映。它们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但三者决不是不相容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隶属关系,是一个由此推彼、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概念相对于范畴而言是个别,范畴相对于概念而言是特殊;律规相对于范畴而言是一  相似文献   

15.
16.
《笑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笑话作家赵南星编写的一部笑话故事集.它的每则故事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笑话,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评赞.作者在笑话中嘲笑和讽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病态和丑恶现象,而在评赞中又有意识地点明和发挥笑话的意义,把笑话和寓言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寓言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先秦哲理寓言、唐宋讽刺寓言和明清诙谐寓言三个创作高潮.先秦哲理寓言从神话、传说、诗歌中吸收创作题材和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唐宋讽刺寓言又兼收佛经、传奇和变文的艺术成果,明清诙谐寓言进而融汇笑话诙谐幽默的特色.而赵南星的《笑赞》正体现了明清诙谐寓言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笑话和寓言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土特产,也是中国笑话的民族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戒.空戏滑稽,德音大坏.”主张嘲笑文章和隐语应该通过戏谑、滑稽等逗笑手段发挥“振危释惫”的讽刺和劝戒作用.赵南星在《笑赞》题词中也说:“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不少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其实,审美教育的对象与范围较之艺术教育要广泛得多、丰富得多。它们虽有交叉重合的关系,但确实存在不可否认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且帮助人们进行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抒发情绪的重要方式。钢琴音乐艺术不仅具有审美性,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人们的情感有效的表达,通过钢琴音乐艺术,听者可以从音乐中听出钢琴家想要表达的想法与情绪并且与之发出共鸣。本文主要从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