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院派一直是鲁迅研究的中坚力量,在鲁迅作品阐释与鲁迅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鲁迅在现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关注度,在学院派之外,“鲁迅”也被更多的群体所阅读所接受所评价。近年来,一些以“鲁迅”为书写对象的出版物相继进入读者的视野,显示出“鲁迅”传播的新特征。通过“日常鲁迅”的书写和塑造,人们一方面在拓展与深化着对“鲁迅”的认识,一方面借助“鲁迅”对日常生活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4.
一位在书店工作的年青朋友告诉我:鲁迅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书是“长销”书。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有虔诚的读者来选购;胡适的书近来出版了一些,但读者为毛毛雨,只是一些中年以上的学者;而周作人的书,最近几年忽然成了畅销书,像夏天的阵雨——他估计,过了这一阵势头大概会减弱的。这位朋友的介绍引起我不少回忆和思索。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正如和“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一样,有关鲁迅的话题也许是说不完的。从1913年恽铁樵对《怀旧》的评点至今,鲁迅研究几乎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领域激动人心的名副其买的“显学”。当代鲁迅研究者们的思维触觉几  相似文献   

6.
其实,不管是立传者对传记材料的把握,还是在研究思路、评判标准的设置上,他们为曹雪芹立传导致的种种误区均可归结到立传的指导思想上,即《红楼梦》是曹家"自传说"的反映。这已严重影响到为曹雪芹立传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虽然得益于西方最先进的思想,但真正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却未必都是顶尖人物。思想上如此,文学上也如此。非但鲁迅如此,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也如此。  相似文献   

8.
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关于鲁迅的辩护词,也是一部了解鲁迅思想体系、精神风貌、作品风格、为人处事、生活态度的简明百科全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打小就属于他所说的那种“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一觉》)。他小时候有一方“只有梅花是知己”的印章,乍一看,花花草草的,似乎很清雅,很“十三”,其实不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常常与严寒是分不开的,这样,梅花便有了一种坚韧、挺拔、不屈、抗争的意味,所以,梅花傲雪便成了一种发扬踔厉的象征,而鲁迅笔下常常会出现“梅花傲雪”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当《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复刊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份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报纸——《鲁迅晚报》。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的北方人民有幸看到了我党办的北平《解放》三日刊。但,这张报纸当时在平津的书店和报摊上很难看到,只能通过卖报的小贩,在僻街小巷里偶然买到。我记得很清楚,我便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从报童的手中买过这报。他还悄悄地卖给我一份也是在北平出版的《鲁迅晚报》。深夜在灯下读这些报纸,内心很不平静,因为这是唯一能真正替人民  相似文献   

11.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尚雯文 《大观周刊》2011,(17):61-62
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其翻译策略“直译”和“硬译”一直备受瞩目。本文从”直译”到“硬译”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指出鲁迅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和重大意义,以及带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1918年在教育部任佥事的时候走近了“大内档案”,于1927年他又写了一篇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1928年被收在《而已集》中。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仍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陆陆续续编写了几本鲁迅作品集,感觉鲁迅的文章,现在人确是难以写出的。这固然与先生的学识、修养有关,但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环境,是产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时,怎样反思鲁迅先生是一个迫切的话题。围绕鲁迅展开的无休无止的论争,是鲁迅的宿命,也是鲁迅研究的宿命。如今精神上缺乏某种支撑的中国人。除了像鲁迅一样用坚韧和冷硬面对世界的阴暗,还应该有另一种抵御世界黑暗的方式。长期以来,对鲁迅的纪念丝毫没有停止。但每一次的纪念对先生都是一种神化。学认为.其中还夹着不少门户之争。如果老把鲁迅当成圣人,认为20世纪中国只有一个鲁迅。就会影响中国化势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6.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在第十五章“刘和珍之死”里仍然是政府屠杀、群众惨死、泣血控诉的旧说法。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和价值判断都明显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8.
自去年以来,“下海”这个词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地传播开来,大有鼓励、督促各行各业的人都“下海”的势头。本人并非不赞同“下海”,但我认为对“下海”的宣传还是力求准确适当为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宣传战线长期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写作漫谈”专栏是探讨各类文体(包括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政论等)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百花园,是研究写作一般规律、学习写作基础知识的园地。她既有别于“业务研究”(主要是新闻业务研究),也有别于“作品赏析”(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评介一些作品)等专栏。办好这一专栏,有助于提高采编人员和通讯员的基本写作素质。本期发表的《曹雪芹写“笑”》就是一例。为了探索和界定这一专栏的内涵和特征,本刊拟筛选一些相关文章陆续发表,同时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也能推荐和撰写此类文章在本栏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