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哲民 《上海教育》2013,(4):154-154
只有学识渊博,言出精辟,有着深刻思想和灵动智慧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赢得同行的敬佩,赢得家长的尊重,赢得社会的认可,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凭着单纯的学科知识驾驭课堂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具有深层次文化底蕴、高品位人文修养,可以满足充满好奇的学生的各种提问的育人者。因此,现代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公共通识知识,放眼世界,立足国情,提高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化润疆”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新疆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更加多样。文章通过调查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情况,分析高校在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时代南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弘扬发展提供思路,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进入文化传播领域,引发了人类文化传播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地方优秀文化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进行卓有成效的网络传播,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该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河北文化对外传播是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增强河北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毋庸置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河北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具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外语人才。基于此,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认清外语教学的发展历史与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与素养,更好地发挥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人才培养与其自身在河北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善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伦理文化在现代对外关系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到持久和平的政治观、居利思义的义利观到共同繁荣的经济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到开放包容的文化观、世界大同的天下观到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到清洁美丽的自然观都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挖掘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元素根基,既可以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又可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好地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更应承担起培养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农村高中学校更加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有着更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利于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郭玉琴 《教师》2014,(6):121-121
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学科综合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的特点,对品德学科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教研文化的创新,对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读结合、课题引领、资源整合等教研文化,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引领我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中考试题主要通过名言、警句、成语、谚语等呈现出来,着重考查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名言、警句、成语、谚语等是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淀、真理的再现,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对世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诫作用,有利于加深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正确做人和处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形态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个体形态、社群形态、社会总体形态和人类总体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功能是差异协同的,在特定的传受情境中,传播主体处于"核心"地位,信源主体处于"前提"地位,接受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治理主体处于"领导"地位,影响主体处于"制约"地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应着重增强"传播主体"的"四力":一要强脚力,在理论思辨与现实考察的统一中深入调研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二要拓眼力,在洞察全局与见微知著的统一中发现筛选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三要活脑力,坚持客观、全面、深刻、发展地思考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四要展笔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准确抒写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章针对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具体创新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使用“新技术”,自动翻译技术减轻外译人员负担,新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二是走进“新时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话语权;三是赋予“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四是开启“新征程”,开启“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开启“全球传播”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将思政教育水到渠成地融入理工科课程教学,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存在困难和挑战.在挖掘大学物理人文价值、提炼传统文化科学价值的基础上,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了文、理、德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谢红 《现代教学》2015,(Z1):88-8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何把思想政治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政治课教学相融合,从而构建起学生的精神家园呢?我认为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情感及行为的形成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传承文化进而创新文化。然而,“多少年来,教育还只在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天井’里徘徊.把学生培养成高级的应试工具.成了学校的最高追求,升学率也就成为唯一衡量办学水准的指标。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办‘考试’,而不是办教育,更不是办文化。”(苏军:办学就是“办文化”)令人欣喜的是,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沈建华 《上海教育》2008,(24):50-52
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所学校立校之根基,是学校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形成学校特有精神之所在。一百多年来,从务本女塾到务本女中,从市二女中到市二中学,学校几易其名,校舍几度搬迁,但从学校早期校训“勤、朴、勇、诚”体现的学校传统,到现在务实、进取、勤奋、和谐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文化,市二中学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