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究性学习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引领学生质疑、设疑是搞好探究学习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虽不是主体,但仍是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缺乏探究性、轻视学生主体、缺乏巧妙设疑等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常文芳 《河南教育》2004,(11):39-39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疑并引导学生质疑。设疑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把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通过设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并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将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概念,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光合作用为例介绍对其发现过程的探究及概念的建构。1 教学设计思路引导: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教会学生设疑和质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有着不可估量作用.采用问题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发提升学生设疑和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爱问、善问的学生,也能很好体现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就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培养问题型学生,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在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才能进步.巧妙设疑,往往能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巧妙设疑,从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发展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高中生在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数学素养.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设疑引路,激发探究欲望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只有教师善于设置问题,才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设疑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把握设疑时机,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1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会不会"设疑"是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表现,也是学生学有所成的终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很关键,哪处设疑、如何设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实践的课题.而从扫描"篇眼"着手,紧拎"中心",研读"词句",啃住"顿点"的设疑,不失为一种设疑教学的创举.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 ,决不容忽视。探究性设疑与传统课堂上的提问 ,有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性设疑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探究性设疑的方法灵活多样 ,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下面介绍几种供大家参考。1 联系实际设疑法。数学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以 ,利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设疑导学 ,往往比较容易诱发学习动机。例如 ,在讲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 ,我出示了这样…  相似文献   

13.
何建平 《时代教育》2009,(9):164-164
从巧妙设疑激发探究兴趣、通过生活细节引导探宄深化、在探究性试题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五个方面来探讨化学教学探究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验,不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教师都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1 多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5.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自主探究学习是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一、教师的预设 有位教授说:"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合理地选择设疑时机,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笔者尝试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解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的教学. 下面就这种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介绍. 1教师设疑——教师设置课堂问题 "设疑"是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新理念,而设疑是提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设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正如卢梭强调的:"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效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关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开第一步."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