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提炼人性中的诗意.她的青春自叙传作品充满温馨的暖色调,她的精神探索系列洋溢着理想的光芒,她的沉人世俗之作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她的乡镇回味系列传达着她浪漫化的人生想象,古典的王安忆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2.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当代最为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创作追求上对“心灵世界”的关注,使她超越了许多拘囿于表现现实生活层面的作家,在人性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开阔和深刻。关于爱情,王安忆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精神的一面,特别适合小说这种东西”。在她的笔下,爱情既是作家探悉人性内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电子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好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了她的小说创作中,本语言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小说世界的艺术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感性的层面上确立了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二是认同与超越:认同并超越“上海”的日常生活,发现蕴藏于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三是精神乌托邦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诗化小说是现代小说范式中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为众多作家所追随,王安忆也不例外。《乌托邦诗篇》和《伤心太平洋》是王安忆作品中非常典型的诗化小说,它们是小说,却蕴含着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并在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唯芙等方面体现了王安忆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在当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对她小说创作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研究们对于王安忆的关注,多集中于本的细读和她创作历程的记录,而对于她创作上多次嬗变发生的内因以及她的价值立场的转换,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缺憾,同时也给王安忆小说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深入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笔下的城市小说由于作者自身独特的历史观、人物观,对城市内在灵魂的揭示,对爱情固有缺陷的反应和她散文化、抒情性的语言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城市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安忆前期的小说无论是客观叙事,还是主观叙事,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在她后来的作品中,说故事的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则日益被强化;在近期的作品中,她又在对原故事的反转和整合上下功夫,同时又以逻辑的力量来弥补经验的匮乏。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前期偏重呈示,近期偏重阐释,但就整体而言,则阐释多于呈示,而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则是对抽象构筑性语言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始终贯穿有一定的儿童心理描写或儿童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儿童意识、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外来移民(主要指来自国内各地的务工人员)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上海百年来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作为上海作家,从创作初期开始,王安忆就一直关注着身边的这一特殊群体。自80年代的《鸩雀一战》、《好婆和李同志》到2000年的《富萍),王安忆的移民书写逐步体现出一种对上海由“认同”到“背离”的写作姿态。文章拟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妹阿姨、李同志和富萍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移民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梳理王安忆这种书写姿态的转变,以探寻这种转变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一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她在小说中所选取的诸如弄堂、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淮海路等独具特色的物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对于精致的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满怀热情与兴致全身心地去体验和享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器物服饰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物象世界。在王安忆的眼中,这不是一种消极、流于物质层面没有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实在的、审美的体验与坚守,是一种坚如磐石却柔韧如丝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小说中词性转换和词语派生是一个普遍现象。从三组统计数据可见:其一,48例句的句焦点在宾语位上;其二,48例句的句盲点在谓语的关系位上。综合所有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谓动词失重,句子的平衡点向句尾移动。依据文本系统表重新整理这些派生词例句,叙述句与非叙述句各有48个。在非叙述句领域,叙述人不能完全控制被叙述人;后者可以在局域游离叙述人言筌,从而得以充分展露被叙述人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少数的派生词句子还是多数的非派生词句子都源自同一叙述理念:降低文本中的叙述句数量。派生词的价值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也体现在人物的创新上。  相似文献   

19.
本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白玲 《华章》2010,(11)
王安忆是以创作风格变化最多著称的当代作家,其创作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透视分析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可从中梳理出其叙事风格转型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