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君 《教育与职业》2004,(27):75-76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格的司法公正制度,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症结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一、法律意识的涵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将“法律意识”解释为“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序以及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汪平 《甘肃教育》2008,(22):13-13
一、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法律意识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公民遵守和执行法律发挥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认知、思想、情感、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总和.近几年高校极端事件的接连发生,结合笔者的调查,暴露出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足、法律信仰缺失、法治知识的空白,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应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合理设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密切结合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现代化的法律观念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来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8.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3,(10):43-44,47
12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 )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2 )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来划分 ,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3)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 ,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 ,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法律教学应根据初中生思维、认识发展的特点,围绕法律意识的树立过程中“法律知识教学”“法律思维培养”和“法律实践表述”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0.
自奥斯丁以降,各国学者开始重视研究法的渊源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混同起来。法的渊源可以分为法的初级渊源和次级渊源。法的初级渊源由资源和动因两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形成法律的源头。各种资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法律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法的资源表示法律是指基于什么材料形成的,法的动因表示法律是基于何种原因形成的,法的资源与法的动因相互结合促成法的次级渊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翠的观念先导。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育,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途径,为推进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一切类型法的共同本质。法的基本特征是法独有的并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属性。首先,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其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再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约束力。最后,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二、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种类法律规范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相似文献   

14.
受时代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修养不够、思想境界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行为规范较差等现象。荀子提出“礼”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依据、“法”是治之端及礼法互为依靠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通过法律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对于我们创建和谐校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本质三题     
法本质研究是法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法律现象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的我国现当代法学认为法有其本质。法的本质既是应然的,又是实然的。法本质的应然体现了人们对法律规则本身所赖以存在和维护的价值需求。法本质的实然则表明法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现实的、多样的。法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确认、分配和维护,该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由社会共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法律素质正逐渐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也必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将面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性,其法律素质也必将面临严峻挑战,与法律素质直接相关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侧面反映,还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一、法律意识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法律意识所反映的内容包括探索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论观点;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论;人们的法律动机、要求、愿望和掌握、运用法律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法律正义,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观念和抽象的社会规则,作为法律所追求的终结价值和至善理想,是一个带有客观性的社会现象。法律正义观念缘起于古代人们对人或神的正义美德的赞扬,法律正义实际上就是人们所期待的古代神或人的正义美德的变迁形态,也是人们对法律的道德基础的内在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体育产业法律环境是指我国体育产业所处的法律环境,即调整体育产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各种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相关的法律意识等.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法律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法律环境比较差,体育产业法律规范不够健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够规范、体育产业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由此提出要加强宣传,加强专门的立法和执法,以及培养综合法制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律素质是人们参与法律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以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法律能力为着眼点,它是人们对法律、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心理以及能力的总称。它是人们探索法律现象,了解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运用现行法律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及行为进行认识与评估的基础。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必要性从1986年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就连续部署了四次五年普法教育活动。2001年开始的“四五”普法,则明确提出“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即由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全面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  相似文献   

20.
法律冲突是我国法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它是指不同法律在同一社会关系上产生矛盾的法现象,其学理根源为其中某一或某几法律的管辖范围同法理要求的冲突,而立法资源之分配、利用和回收的缺陷则是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法律冲突给法的功能和价值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需从立法、守法、司法多方面寻求立体解决法律冲突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