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方向,整合思想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精神家园的建构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以把握方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提升与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人的社会存在为场域、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理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民族精神家园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能够为中华民族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应当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立场,以人的全面发展指引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由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多元一体”“团结奋进”“守正创新”的文化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源”“能源”“光源”的时代价值,夯实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概念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共同体。民族性是民族概念的深化,其内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民族性与现代性形成对立是对二者的内涵的误解,作为一对观察社会问题的范畴具有遮蔽的特点,需要去蔽。“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其内容既包括各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每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精神价值是一种内在价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重在建设,即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用包容的、建设性的态度,发扬文化传统固有的、永恒的内在价值,建设一种既有传统基础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凸显,是全球视域下、在文化交锋交流交融中确证"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需要,是中国破解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需要,是个体视域下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需要。聚焦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新需求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挑战,立足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在关系,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圆中国梦塑心聚能。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包括文化空间中共享的认知模式、个人与集体共享的情感连接、各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等核心要素,既基于心理认同,又观照文化传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供给精神作用力和内在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叙事结构和国家话语表达体系,推动中华文化交融共生,构筑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探究,既要注重赓续过往的研究理路,又要注重对接新时代的主线思维。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旨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建构,就此意义而言,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先导;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范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一体两面的密切关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复合概念,“中华民族”体现其主体性,“共有”体现其方向性,“精神”体现其本质性,“家园”体现其同构性。在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体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方向性要求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本质性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同构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高度重视对上述关系的处理,通过系牢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也是在十九大后继续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和建设路径的认识,在把民族精神家园看作共有共享的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等基本原则,并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但既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过于宏观,而没有凸显微观的民族视角,缺乏指向性和细致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时代的新发展和新特征,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应该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和多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建立的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既不能走复古的道路,也不能走西化从而否定传统的道路,而应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现代只有根植于传统才有深厚的生命力,正如传统只有再生于现代之中才获得生命力一样。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应当是立足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汲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同时又表现出了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一复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灵魂,精神旗帜和思想武器。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统驭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信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中华各族人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家族小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前期作家们通过对家族文化的批判、对家族中人的命运抒写,反映了自己对家族制度中黑暗与罪恶的揭露,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叛逆者的形象。出走是其反抗家族的方式,但出走的结果却往往是走向灭亡。后期作家开始深刻思考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开始坚信其能起到振兴国族、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界定与本论题相关的若干基本概念入手,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本质、背景、所面临问题、发展路径与方向等进行了分析,就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现代新疆区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中造化、意象、心源关系的分析,强调像生于意,意源于心,言为心声,图为心像.希望人们和艺术家关注心灵的生活的质量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实现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有反作用.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民族的自立、富强、繁荣.  相似文献   

17.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创新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变革创新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之间关系的探讨,说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阐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19.
孟成全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5):10-16,76
在中华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觉存在"的转变中,第一个拥有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人、第一个自觉而公开地标举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人是李大钊。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继承了立宪派、革命派的成果,强调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统一体、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国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阐释了其深刻内涵。而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则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法是变革,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关键在于青年,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